2011年5月,登陸香港股市已近7年歷程的復地集團完成退市。長期以來,這家H股上市房企,向來被視作復星系旗下的房地產業務平臺。帶著“首家退市內地房企”的名頭悄然退隱,無疑為復地的發展前景籠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退市僅三個月后,復地便在山西太原進行了一場品牌發布會,高調宣布正式進入太原樓市。在此之前的2010年2月,復地曾一口氣在太原拿下了6塊土地,總出讓面積達到104.13萬平方米,總成交金額為8.96億元。
從太原拿地完成到項目開發,中間只隔了一年有余,復地的發展步伐并不算緩慢。顯而易見的是,退市似乎并未對其形成絲毫影響。對于復星系掌舵人郭廣昌而言,以22億元代價將復地實行摘牌,其背后深意究竟何為?
事件回溯至2011年1月20日,復地母公司復星國際(00656.HK)與其聯合發布公告稱,復星國際將就復地全部已發行H股和已發行內資股提出自愿有條件收購要約,建議撤銷復地的上市地位。根據早先坊間揣測,復地最終被私有化的決定,實屬現金流狀況不佳導致負債率高企不下的無奈之舉。這一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在2010年業績說明會上,復星國際財務總監丁國其曾公開表示,負債率偏高是集團最終對其實施私有化的重要原因。復地2010年業績公告數據同時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該企業總負債額約人民幣246.3億元,總資產為333.08億元,負債率達74%。
74%的負債率在上市房企之中尚屬“可接受”范疇。Wind統計顯示,根據已發布2010年年報的A股上市房企數據,逾三成上市房企的資產負債率超過70%。“復地作為一個H股上市公司,基本上喪失了融資功能。”這是丁國其在業績發布會上的表述。而私有化之后的利好之處在于,憑借著復星強大的資金實力,復地開拓其他融資渠道的方式將更為靈活及有效。
私有化這步棋實質上是以退為進。在此之前,復地在香港股市的股價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長期徘徊在3港元左右。“這種估值表現無法體現公司價值,通過私有化后的加強管理卻可以提升公司價值。”法律界人士稱。
原本偏低的股價表現,卻反而構成了私有化收購價格的“合算”性。按照退市計劃,控股股東復星國際將就復地集團全部已發行H股及內資股提出收購要約,其中,7.298億H股股份按照每股3.5港元價格收購;約1480.43萬股內資股按照每股等于3.5港元的人民幣價格收購,總收購價格為22億元人民幣。這一交易,被業內人士認同為“不錯的買賣”。
耐人尋味的是,作為退市節點的2011年,最終成為了復地歷史上投資金額最大的一個年份。前后相繼在南京、杭州、長沙、重慶等拿地投入72億元,名下的復地投資集團在基金管理規模18.7億元的基礎上,又新籌集了12億元基金。與此同時,整體復星系地產平臺的輪廓亦隨之清晰起來。復地私有化的初衷,終于顯現。
“借道”退市之舉乘機拓展的布局,復地并不是孤例。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團亦曾于2008年試圖完成旗下子公司雅詩閣集團的私有化進程。按照計劃,嘉德置地以每股1.73新元的收購價格計算,將雅詩閣的發行股票以28億新元代價全面收購。嘉德置地方面稱,作為雅詩閣的控股企業,嘉德置地可以間接或直接為其提供發展商機,但由于上市企業受種種規定限制,可能會造成雅詩閣無法利用嘉德置地提供的商機。
完成私有化之后的三年時間內,雅詩閣已在中國17個城市擁有40個物業,逾7000套服務式公寓。雅詩閣北亞區業務發展及資產管理高級副總裁楊竣淼曾對記者表示,根據市值保守估算,公司在中國擁有和管理的38家物業總資產市值約為35億新元,即175億元人民幣。
推薦閱讀
[ 此次招商地產發起史無前例的價格讓利,與公司管理層對房地產市場的研判和公司存貨壓力直接相關 ] 萬柯兄,龍湖妹妹,小招我先降一步,你們一起不?計劃于2月底開盤的招商地產重慶江灣城項目,以如此幽默調侃的廣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以退為進 復地私有化“劍指”大地產平臺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4/3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