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經常有好友在Facebook上發布一些消極的言論,而事實上他們已經在表現出抑郁癥的先兆。周五有國外媒體發表了一篇綜述,介紹了Facebook可以幫助大眾以及心理學工作者來對抑郁癥患者做出早期的評估和幫助。
以下為綜述全文:
如果最近又個朋友經常在Facebook上將發布一些灰心喪氣的狀態、情緒化的圖片,或者一些令人感到擔憂的鏈接,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他們僅僅是想獲得他人的注意力,有時候甚至會由于感到討厭而隱藏他們的更新提示。不過更具最近的媒體報道顯示,這些不同尋常的舉動往往會真實地展示出他們患有抑郁癥的跡象。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包括青少年和中老年,社交網站是他們唯一的發泄途徑。由華盛頓大學在去年發起的一項研究顯示,在200名接受調查的學生當中,有30%的人感到“自己一文不值或者非常絕望,存在失眠或者睡眠過多的問題,并且難以集中精神。”這些現象都符合美國精神病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對于抑郁癥的的癥狀定義。互聯網空間能夠給人創造一堵無形的壁壘,能夠讓他們敢于將平時在現實生活當中隱藏的一些事情發泄出來。因為這些抑郁癥患者當中一般只會有10%會尋求心理醫生的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梅根·A·莫雷諾博士(Dr. Megan A. Moreno)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小兒科助理教授,也是Facebook研究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她指出:“我們可以通過青少年和成年人在Facebook上發表的言論來預先找出風險的跡象,這將有助于他們日后接受臨床的篩查和心理疏導。”
不過使用Facebook來識別抑郁癥的跡象,也會導致道德和隱私的問題,因為由于相關帖子只能由該用戶好友列表當中的人可以看到。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好友們都并非心理學專家。
莫雷諾博士指出:“你覺得我們有可能在大學診所里面雇一個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看Facebook嗎?這是不實際的,而且也會讓人感覺怪異。”
在康奈爾大學,學生宿舍顧問被建議在Facebook上添加住在自己宿舍的學生用戶,以幫助大學跟蹤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整體狀態。宿舍顧問也會每周定期與學生輔導員和警察舉行會面,討論學生情況,以及他們所呈現出的潛在抑郁癥的癥狀。會議能夠讓宿舍顧問了解如何區分誤報和實際的風險,同時進一步關注那些應該尋求輔導員幫助的學生的相關資訊。
盡管子女們一般不會愿意在Facebook上添加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會覺得丟臉。但是父母也應該對子女們在網上的活動盡量保持警惕,看看其中是否透露出焦慮、遭到欺負或者其他不正常的行為。莫雷諾博士建議,如果父母發現了一些出乎意料的信息跡象——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上,他們都應該盡量保持冷靜并且盡早介入,而不是就此而大發脾氣。畢竟人們在Facebook上張貼信息就是希望獲得他人的回應和評論的。
Facebook還在2007年與美國公益機構全國防止自殺生命線(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合作,用戶可以向他們舉報帶有“自殺”傾向鏈接的帖子,而一旦證實該帖子的鏈接存在風險后,舉報人和原帖的發布者都將會收到一條通往防止自殺生命線的網站鏈接以及在線心理輔導信息。(林靜)
推薦閱讀
Twitter聯合創始人比茲·斯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4日晚間消息,Twitter聯合創始人比茲·斯通(Biz Stone)周三稱,用戶每天不要在Twitter上花費太多時間,否則就是不健康的表現。 斯通表示,每天在Twitter上花費1>>>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5/3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