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關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計劃向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磚國家提供人民幣貸款的媒體報道,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昨日(3月8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實施這一計劃,這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進展,有利于推動人民幣作為國際融資和投資的功能,推動ODI(海外直接投資)和人民幣貿易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加速中
馬駿稱,如果國開行向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人民幣基礎設施貸款,這些貸款的一部分就可以用來采購中國的機器設備、支付中國的建筑勞務輸出等,有助于促進人民幣貿易結算,減少原來用外幣結算的交易成本。一部分人民幣和用人民幣購買的金融資產也可以被當地的投資者持有。但是,這個進展并沒有讓他驚訝。他預計人民幣貿易結算占中國全部對外貿易的比例,有望在五年內從目前的10%增加幾倍。
有報道稱,國開行將在本月底與金磚五國其他四個國家的同類型銀行在新德里簽訂諒解備忘錄。根據協議,國開行將提供人民幣貸款,其他國家的銀行也將以該國貨幣發放貸款。
據本報了解,國開行曾在去年三亞金磚五國會議上主辦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年會,巴西開發銀行、俄羅斯開發與對外經濟活動銀行、印度進出口銀行、南非南部非洲開發銀行等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成員行均有參加。
國開行資料顯示,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已建立近兩年,初步實現了以合作機制為保障、以融資服務為核心的合作模式。目前,國開行在金磚國家的貸款余額達380多億美元,涉及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等多個領域。
作為政策支持銀行,國開行積極開展人民幣國際化業務,例如2010年向委內瑞拉提供700億元人民幣貸款,委方在10年內向中國供應石油用于償還貸款。這一貸款項目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筆境外人民幣貸款,也是首次在石油跨國交易中采取人民幣計價和付費。
資本賬戶開放呼聲日高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在去年明顯加快。去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人民幣ODI,8月李克強副總理宣布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的系列措施,10月人民幣FDI(外商直接投資)正式推出,12月初步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的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出閘。
馬駿指出,與國開行向國外提供人民幣用于商業和基礎設施項目的貸款相對應,中國央行與其他央行進行的貨幣互換協議則更偏重宏觀層面的意義。可以通過互換和向其他國家的央行進一步開放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來提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
他認為,由于人民幣對外直投和人民幣貿易融資的體制性約束基本已經打破,人民幣國際化下一步的政策關注點應該是放松資本管制和加速開放境內的資本市場。他指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很快將接近每年1000億美元,已經是世界上最大規模之一;中國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已經占全部中國對外貿易的10%,按本幣結算的比例來說也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但是,他認為,如果僅僅通過直接投資和貿易渠道,五年之內充其量只能向國際上輸出兩三萬億元人民幣,而對全球市場來講這點人民幣的流動性只是滄海一粟。人民幣要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需要讓境外居民持有幾十萬億元的人民幣。如果資本賬戶不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化只能完成不到10%。
馬駿建議,應將資本賬戶開放提到日程表上,以保障人民幣國際化的可持續性,比如同步放松對個人和企業換匯限制和對人民幣匯出的管制。
推薦閱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9日下午消息,美國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的最新數據顯示,谷歌(微博)和微軟(微博)必應在美國搜索市場份額都有所上升,但雅虎卻出現下滑。 根據comScore的數據,谷歌今年2月全美搜索市場份>>>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09/3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