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如何防止超調的情況?我認為還是要對形勢變化做出更為準確、更有預見性的判斷。2012年的形勢如何?隨著歐債危機的惡化,歐洲實體經濟進入衰退期已是定局;美國的經濟數據比預期要好,但相對前兩年增長還是有所放緩;各大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也在放緩,中國的出口可能降至10%以下。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需要適當放松,而為了防止出現超調,又必須把握好將經濟增長目標穩定在8%左右,而不是出現一個V字形反彈。因此,我們首先要有明確的政策目標,在調節方式上也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做出及時調整,才能保證既不會調整不到位,又能避免超調。
轉型與變革之機
《21世紀》: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溫總理在報告中說“這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城市化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和機遇?從城市化及人口發展趨勢的角度,如何認識轉型的緊迫性和改革動力?
屈宏斌: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一些國家在進入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時,城市化率一直持續接近80%;雖然當前中國的城市化已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仍只能說我們的城市化還處于中級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的城市化還有空間,我們要做的是如何使其更有效率,令更多人受益。城市化需要和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如土地轉讓問題需要解決,從而使更多的人分享城市化所帶來的收益。其次,如何將城市化做實,眾所周知在中國50%的城市化水平下,有接近2億的農民工,他們進城以后工作在城市,但并沒有真正安居樂業,這樣的城市化只是半拉子工程,因此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王建:去年的統計數字公布以后,城鎮人口首次超過總人口的一半,似乎是城市化有很大進步。但是,在統計的城市人口當中,其中有一半是外來農民工,以及鎮改區、縣改區劃進來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民。新世紀以來,我們實際城市化率,每年僅以一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上升,這樣的速度沒有什么可自豪的,F在真實的城市化率,僅計算城市常住戶籍人口,僅達到30%多。對一個年人均GDP即將達到5000美元的國家來說,這樣的城市化率太低了。再過20年,到2030年,中國人均GDP目標是2萬美元,城市化率再以每年一個點的速度上去,也只有50幾個百分點,現在世界人均GDP2000美元的國家中很多都已經達到55%的城市化率。如果我們解決了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這一結構矛盾,中國經濟保持9%的增速是沒有問題的。未來還會有幾億農村人口要進城,一個農民進城后,他的個人消費會成倍增加,內需不就起來了嗎?現在我們的需求被不合理的城鄉結構壓住了,無法充分釋放。
《21世紀》:近年來,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結構問題被反復強調,如何看待當前形勢對于結構調整的影響?
屈宏斌:當前形勢對于結構調整有利有弊: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在內需平衡和糾正外貿失衡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順差占GDP比重從過去的7%左右,回落至目前的不到2%,已進入基本均衡的區間。當然,這也是由多種因素所導致的:一是外需放緩,二是出臺了刺激內需的政策,也包括人民幣升值的效果,多種政策疊加在一起取得的進展。
另一方面,在危機中,為了穩定增長、避免硬著陸,我們在刺激內需時過分強調投資特別是政府主導的投資,長期來說,這對經濟結構調整是不利的。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消費和民間投資的快速增長,因此,今后還需要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考慮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如何刺激消費和民間投資。以基建投資為例,并不見得非要由政府來包辦,也可以考慮讓民間資本參與,特別是一些有商業價值、盈利的領域,都可以放開,甚至政府拿出一部分貼息,來釋放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21世紀》:近年來,由于改革和轉型的放緩,“漸進式改革”的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爭議。為促進改革“破冰”、走出“轉型陷阱”,下一階段的改革路徑應如何優化?
王建:改革至今,形成了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現在盤根錯節,使得改革的局面益發復雜,難有大的動作,F在改革的呼聲很強烈,改革的“破冰”關鍵取決于決策層的改革決心,同時要有強有力的領導人物來推動改革。
屈宏斌:我認為問題并不出在“漸進式改革”的模式上,而是近年來改革已經趨于停滯,現在需要重新啟動改革。目前“國進民退”的形勢,已經偏離了過去30年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需要采取政策加以糾正。同時,政府職能應加快轉變,更多地為市場、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減少對經濟的微觀干預。此外,在金融領域,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平已落后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要加快推行利率市場化、匯率、銀行體系和融資結構等方面的改革。只有通過推動改革,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才能不斷釋放,增長前景才可以持續。
推薦閱讀
編輯點評:大金空調FTXS235KCGX外觀設計很有特點,面板設計特立獨行,十分具有現代感,金屬拉絲的面板,同時擁有四種顏色可選(金、銀、紅、白)。而且還有人性化的起床前預熱功能,提前一小時運行空調,讓室溫更加舒>>>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GDP“7.5”:轉型考驗與路徑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12/3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