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逐步走向鼎盛的陽光私募,卻在2011年末遭遇“清盤潮”襲擊,部分陽光私募基金兼職或者轉行PE業。而2012年開年以來的反彈行情,能否改變陽光私募基金經理們悲觀的看法,并以此為契機醞釀新一輪發行高潮呢?
從《第一財經日報》了解的情況看,陽光私募產品發行仍處在2010年以來的谷底狀態,升溫仍有待時日。業內人士稱,賬號少、成本高、募資難以及行情前景差四大利空因素,導致陽光私募“發新”難。
新品發行掉入“谷底”
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2月新發行的陽光信托產品數量只有19只,是2010年以來月度發行數量最少的一個月。其中,非結構化產品11只,占比57.89%;結構化產品8只,占比42.11%。加上今年1月份新發行的33只產品,今年前兩個月只發行了52只陽光私募新產品,其中29只為結構化產品;22只為非結構化產品;1只TOT。今年2月份發行的陽光私募新產品中,創新型策略產品繼續增加,定增類產品仍然受到市場的追捧,數君投資、凱石益正等知名私募2月份均成立了1只定增類產品。
而2011年初卻是另一番景象。去年1月份各家信托公司新發行的陽光私募產品達到103只,創下歷史新高。
有人認為陽光私募新產品發行會較行情有一定滯后,但本報記者從多處了解的情況是,今年3月份正在發行的新產品也寥寥無幾,陽光私募新產品發行并未走出“寒冬”。
記者查閱了華潤信托、中信信托、中融信托等三家陽光私募主要合作信托公司的官方網站,僅深國投有一只TOT產品正在發行,其他信托公司沒有陽光私募產品處在發行中。
四大因素壓制
深圳一位準備發行新陽光私募基金的劉先生告訴記者:“我們發新基金籌備半年了,一直沒有成功,主要有四大挑戰。”首先是賬號問題,證監會一直沒有放行陽光私募開通證券賬號,信托公司原有賬號越來越少;其二就是發行成本高,主要是賬號費“太貴”,目前信托公司一般要價在150萬~200萬元之間,即使是信托+合伙企業模式,信托公司也要收取50萬元/年;還有,其實也是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募資難。從客戶角度看,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跌跌不休,許多基金凈值跌了兩三成,客戶損失很大,對于陽光私募產品的興趣有所下降。而從信托公司角度看,由于前期虧損面較大,不少私募基金虧損幅度高,目前對于開放式陽光私募的推廣力度普遍不大;第四就是行情因素。陽光私募畢竟主要靠做多股票賺錢,但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經濟轉型進入攻堅之際,股市“走牛”面臨太多考驗,不僅作為投資顧問的私募機構信心不足,客戶更是難有信心。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發行難是陽光私募普遍遭遇的困境,一些明星私募發行新產品都擔心募資不足5000萬元。
中融信托一位資深業務經理透露,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中融信托就放緩了開放式陽光私募發行節奏。除了特別優秀的私募機構,中融信托不會選擇去發行開放式私募基金。不過,中融信托將業務重點放在結構化證券信托上,只要投資顧問團隊自己出資1000萬元以上,在保證客戶收益8%~10%后,中融信托樂意去幫私募機構尋找資金,按1:2匹配來募集資金,1000萬資金可以再融資2000萬元。
融智評級彭曉武表示,目前來看,盡管市場持續走好,但陽光私募的募集仍然很困難,渠道方和投資者的信心仍受到去年市場大跌的影響。
推薦閱讀
東吳證券(601555.SH)今日將有2.25億首發原始股股東限售股份解禁。對于打新的機構投資者來說,投資獲得了不菲的浮盈。按最新收盤價計,當初獲得配售的145家機構浮盈已超4億元。 2011年12月12日,東吳證券成功在二級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四因素重壓陽光私募“新發”跌入谷底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12/3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