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及一年前發生的日本9級地震,日本制造業企業對地震帶來的慘烈損失仍然記憶猶新。
“(當時)因停水停電一度造成了停產。”羅姆半導體管理部宣傳企劃課楊靜說。
“生產能力降到原來的1%。”瑞薩電子經營企劃部豬熊紫野說。
不僅僅是半導體產業,同為日本制造業支柱的汽車行業也在地震中蒙受巨大損失。日產汽車的5名員工及17名家屬在地震中遇難,主要工廠一片狼藉,公司被迫停產。
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1年評估,日本因地震及尾隨的海嘯造成的損失高達2350億美元,估計重建至少需要五年。
然而,距離“3·11”大地震僅一周年,日本制造業已經全面復原。
羅姆半導體已恢復到災前的生產水平。日產汽車更是創造了一項奇跡——它去年的銷量較前年同期增長了14%,以470萬輛的銷量刷新了該公司的年銷量紀錄。
最快的復原紀錄由豐田自動車東北株式會社創造。地震后僅十天,該工廠的生產線就修復完畢。
“企業做得很出色,”朝日新聞社分析員中川仁樹在評價日企災后恢復狀況時說,“但政府卻一點也不給力。”
確實,日本政府在救助企業上的表現差強人意。據地震后第一時間前往日本采訪的龐清輝回憶,她當時聽到最多的是“政府官員還在討論中,”“受災人民尚需等待”。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制造產業局政策企劃委員西山英也承認,政府做的多是外圍工作,例如整合并發布受災企業的信息,協調企業的存貨發放。“主要是看企業自己的判斷,我們不做太多干涉。”西山英說。在他看來,政府和企業的職責涇渭分明,政府不是企業的管家,不存在政府包辦的做法。
在政府不救援的情況下,日本制造業的恢復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單個企業的災前預防和企業聯盟之間的替代生產體制。
瑞薩電子等從事精密儀器制造的廠商提前考慮到地震可能帶來的破壞。它們在日本的各個基地廠家常備了儲存物品,并在修建廠房時將其加固到能抵抗8級地震。充足的災前預防保證了公司在災后能以最快的時間恢復子公司的生產能力。
日企之間的替代生產體制也發揮了關鍵作用。面對震后停產的危機,羅姆半導體公司隨即將日本生產車間的業務轉包給旗下其他工廠,從而保證了對客戶的供應。“我們停產但沒有斷貨,”楊靜自豪地表示。
自覺進行轉讓生產的還包括各類小型企業。為豐田提供零件的小企業甚至將自己的核心技術轉讓給之前的競爭對手,只為了確保豐田的整車業務不受影響。在保證客戶第一上,日本企業表現出了不言而喻的一致性。
“日本的制造業非常堅固,”楊靜說,“這些企業把‘日本制造’當成了一個整體,非常團結。”她親眼目睹了瑞薩電子的員工不眠不歇,齊心協力完成廠房的修建。
但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指出,日本制造業畢竟面臨著結構轉型,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再加上日元匯率走高等因素,復蘇前景仍不容樂觀。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 (Eloise)北京時間3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西南偏南音樂節(SXSW)上展出了一款高科技玩具Sphero,這款游戲球會發光,內建有包含回轉儀、加速器,并通過藍牙技術進行操控。并且,它的特別之處在于>>>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13/3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