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明弘將放大的“花布”鋪上公共建筑的墻面和地面,希望讓繪畫從觀賞之物的框架中跳脫出來,成為可以讓人們進入并安定下來居住的物理空間 ]
光鮮亮麗的美術館里搭起了四座“工棚”:不足五平方米的一間斗室,三張床安放其中,床上被褥凌亂,桌上撲克牌散放,正是工地上常見的蝸居樣板房。這是3月10日至6月3日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展出的《樣板屋:2012林明弘》藝術展里所見到的景象。
臺灣地區著名藝術家林明弘被稱為“畫花布的男人”,他以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極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而聞名,擅長表現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美感,每每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以夸張的手法放大。此次,他邀請日本建筑團隊“犬吠工作室”、建筑工人,以及上海音樂、影像和城市研究工作者在外灘美術館聯合呈現大型展覽《樣板屋》。
被單墻 民工房
如果你看慣了那些或富麗堂皇,或簡約優雅的現代室內設計與裝潢,難免會覺得林明弘的樣板屋過于樸素簡陋了些,第一印象便可以將其準確定位于“民工宿舍”。為了呈現民工宿舍的真實,藝術家還刻意保留了工人居住時留下的痕跡。凌亂的被褥、用過的水杯,以及攤開的撲克牌,房間里的景象一覽無余。
林明弘是一位偏愛老花布圖案的藝術家,帶著“阿嬤的花布”林明弘走遍了世界。巴黎蒙馬特一間餐館的墻面,美國圣路易當代藝術館的地面,甚至荷蘭海牙市政廳50公尺的中庭地板……都“鋪”過他的大花布。2001年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林明弘又將他的花布畫滿威尼斯一級古跡普里奇歐尼宮。那些被放大的阿嬤時代的濃烈花紋是林明弘對平凡之美的感知與表達。
“花布是一種蘊含著生活經驗的文化符號,可以作為藝術與環境溝通交流的媒介,同時它也構建起藝術和觀眾之間的對話。”林明弘說道。如今,林明弘的花布又裝點了外灘美術館的墻面。
樣板屋輻射出的藝術是由展廳的“花布”墻開始的。這塊巨幅“花布”的圖案由少及多,由簡入繁,遵循一種漸變的方式,從一樓起逐層向上攀爬。一樓的墻面只有紅色的直線條,二樓加入土黃色,三樓向上顏色上逐漸添加灰色、粉紅色,形成色暖的變化,圖案上也多了方塊。直到頂層,墻壁上展現出完整的“褥單花布”。
將放大的“花布”鋪向公共建筑的墻面和地面,這是林明弘最慣用的藝術表達方式。他希望把繪畫從僅被當作觀賞之物的框架中跳脫出來,將繪畫藝術變成一種有界限的,可以讓人們進入并安定下來居住的物理空間,將公共空間重新概念化。于是他將自己情有獨鐘的花布作為素材,將放大的“花布”鋪向公共建筑的墻面、地面,在視覺上改變這些場所的結構,以此打破人們對這些空間的既有印象。當人們的慣性思維被這種藝術感所沖擊,便會與之互動,發現并再創造藝術。
跨界新嘗試
這一展覽最鮮明的特點是在不同藝術領域、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跨界與協作。藝術家、建筑師、大學研究團隊、建筑工人、家具商、美術館團隊,以及涉及展覽的各方之間從一開始就在指令與接受、交流與協商,直至爭執與妥協等動態的過程中展開,最終形成這個展覽極為豐富的形態。
《樣板屋》除了視覺的表達,還有聽覺的陳述。聲音藝術家樓南立所作的《帶條紋的房間》在美術館中輕唱。樓南立通過聲音頻率的高低以及時間軸的推進將壁畫上的命題圖形聲音化。以抽象的圖形符號作為樂譜,以聲譜圖的形式作為規則切入來作曲,將視覺元素逐一對應成聲音元素。
參與項目的還有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李翔寧教授和他的學生團隊。他們與犬吠工作室共同帶來了正在進行中的調研項目《上海制造》。這一項目追溯了數十個上海歷史和當代建筑從建設到使用過程中的變化。這些建筑的線描圖組成165米的長卷,沿美術館附近的圍墻向公眾展示,讓路人從中尋覓自己獨特的城市記憶、欲望和想象。李翔寧認為,《樣板屋》和這些建筑一樣都是城市的一個縮影,由此可以引發出很多變形,增強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結合的可能性。
除了不同藝術領域間的跨域合作,專業與非專業間的跨界合作也是《樣板屋》大膽的嘗試。林明弘曾請來七位沒有任何繪畫經驗的工人輔助他完成壁畫。他想再次捕捉那些被常人忽略的藝術,堅持相信工人也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般的展覽中,人們看到的都是創作的結果,而我希望人們能看到全過程。”林明弘說道。他在嘗試打破時間推進的規律,將所有時間節點發生的事情在一個場景中呈現出來。于是,除了保持原貌的樣板屋,就連飄落到地上的草圖,袋子上還結著水汽的早餐,工人摘下的安全帽,都成為林明弘關注的細節,他請影像藝術家程然將這一切記錄下來,讓人們重新審視那些常常忽略掉的美。
推薦閱讀
[ 石門鐵礦改制員工持股部分,并非所有員工都持有股權。事實上,按照山東鋼鐵集團內部的數據,最終獲得80%股權的是1名礦長、6名副礦長以及邵珠光。目前,尚不知曉邵珠光的身份 ] 一個月前,鞍鋼集團13人死亡事故的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工棚”藝術家林明弘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19/4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