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花旗集團宣布通過大宗交易向機構投資者定向售出了其所持的全部浦發銀行的股票。至此,在經歷花旗“移情”廣發、浦發引資中移動以及花旗中國獨立發行信用卡等一系列事件后,外界關于雙方分手的揣測竟成真。
此次花旗集團共售出2.714%浦發銀行股票,約5.062億股;此次出售之后,花旗銀行在浦發的股份為零。按照當前匯率,此項交易的全部收入為6.68億美元,計稅后花旗獲利約3.49億美元。
起因“壓力測試”不過關
上交所大宗交易平臺顯示,花旗銀行共分三次將上述股權轉讓于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其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價格均為每股8.33元,這較浦發銀行昨日收盤價9.28元折價10.24%左右。這個價格并不算高,結合浦發銀行去年三季度末1.46元的每股收益,花旗拋股的市盈率僅為5.71倍。
“在當前中資銀行股最低迷的時候套現,花旗并非不看好中資銀行股,更直接的觸發點在于花旗急需資金去美國救急以緩解其資本充足率的壓力。”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壓力測試”不過關或可解釋花旗此時折價拋售股份的動機。本月13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發布銀行業新一輪壓力測試的結果,受測19家美國大銀行中4家折戟,其中就有花旗銀行。測試結果顯示,按照美聯儲設定的“最壞情境”,花旗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比率到2013年第四季度將降至4.9%,略低于5%的要求,花旗只有在不提高股東分紅的前提下才可勉強滿足監管要求。
不愉快的合作?
2002年底,以總額6億元獲得浦發銀行5%的股份,雙方共同宣布已建立起戰略聯盟合作伙伴關系,“在前景廣闊的中國信用卡市場上雙方尋求合作與發展。”2006年2月,雙方還曾簽訂協議:花旗承諾增持浦發股份至19.9%,并在5年內維持積極合作關系,幫助浦發在五年內成為一家優秀的商業銀行。
但在其后浦發資本金嚴重饑渴的情況下,花旗始終沒有兌現增持行動,其持有的股份也在后來逐漸稀釋。幽默的是,2006年11月中旬,花旗集團牽頭的投資團隊購買了廣發行85%的股權,其中花旗持有廣發行20%股份。雖與中國人壽、國家電網為并列第一大股東,但花旗在廣發的經營管理中掌握實際話語權,亦委派了多名高管。再加之花旗中國法人銀行也在2006年底成立,花旗對浦發的熱情早已轉淡。
遲遲得不到資金注入的浦發銀行在2010年引入中國移動,向后者定向增發了約22億股,募得資金398億元。增發后中移動持股比例為20%左右。在外界看來,雖然浦發與中移動合作兩年后在手機銀行、移動支付方面并無實質進展,但浦發一舉解決了資本金約束,未來三到五年內都無需補充新資金。
而雙方最初寄予厚望的信用卡業務進展也并不順利。從2003年起,花旗銀行輸出信用卡技術、管理銷售技術和高管人員,在浦發內部設立獨立的信用卡中心,合作經營信用卡業務。但浦發2011年中報顯示,該行聯合花旗推出的信用卡截至報告期末累計發卡超過543萬張;實現營業凈收入3.71億元,這個業績不及后起的民生銀行、興業銀行。
更為“諷刺”的是,今年2月,花旗中國宣布已經獲得在中國獨立開展信用卡業務的牌照,并預計將于2012年內正式發行。這是繼東亞銀行之后第二家獲此牌照的外資銀行。而據本報記者了解,自此,未來浦發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將不再加上花旗的品牌,花旗派駐的人員也將撤出。
“花旗和浦發從企業文化上就并不相融合。”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對本報認為,花旗是進取型的,是希望能獲得話語權的,而浦發作為上海本地的金融國企又具有一定保守性,雙方矛盾不可避免。
太保覬覦銀行?
此次花旗出售全部浦發股份分三筆,其中2.95億股由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公司接手,1.1億股由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接手。
在平安入主深發展、興業擬聯姻國壽等保險公司紛紛買入銀行股的時候,太保的出手不禁讓人聯想其是否也有擴大銀行版圖的野心。一位接近太保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太保此次出手應是以財務投資為主,一方面當前花旗出售的價格非常便宜,另一方面太保與浦發同屬上海市屬金融企業,“有著天然的便利性。”
推薦閱讀
各國央行對黃金的追逐似乎永不停歇。 自今年2月末以來,隨著歐債危機形勢的好轉和市場避險心理的退潮,紐約和倫敦兩地的黃金價格三周里都已經較今年的高點下調了7.5%以上,同期內美盤黃金期貨的非商業凈多持倉也下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花旗清空浦發銀行婚后十年各自飛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20/4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