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電影《饑餓游戲》三部曲描述了在未來的高科技世界中,少年戰士通過浴血奮戰而獲得生存的故事,其中預測了許多未來將出現的尖端技術。除此之外,還重點揭秘了未來人類可能出現的“超級氣墊船”、隱形的力場還有通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制造出的神奇生物。這些頂級尖端科技裝備被用于消滅“施惠國”(Panem)各區中的反抗勢力,該國位于北美洲,即現在美國與加拿大,由在經歷了大災變之后的未來人類所建立。
未來人類或還將研制出足夠消滅自己的武器
未來城“施惠國”有一個匯集精英的都城,其所有的資源補給都有其他區域的提供,其中包括了專門開采礦物的區域,農場區里的工人、還有工業生產區等,他們共同支撐起未來城的一切運轉。雖然細心的影迷會發現《饑餓游戲》三部曲中出現的未來技術存在“失調”的現象,比如在北美這塊“后世界末日”時代的大陸上,人類已經擁有先進的文明,卻還是利用煤礦作為發電的能源,而且似乎還不存在網絡時代,但這些小問題不足以擋住三部曲的受歡迎程度。
在經歷世界末日式的災難之后,未來人類開始研制出已經“失蹤”的軍事裝備,比如空天飛機、軌道衛星還有機器人無人駕駛飛機等,包括那艘氣墊船在內,都屬于這個范疇。在科學與技術史學家眼中,未來技術的“失調”不能用以衡量“施惠國”中各區域的差距。未來社會所掌握的高科技核心技術是基于他們特殊的經濟、政治或者文化情況,如果某些技術不能服務于未來人類社會,那么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未來技術。根據明尼蘇達大學科學與技術史學家約琳·澤皮采夫斯基(Joline Zepcevski)介紹:一種技術并不能預先判斷是否是更好的,只有當所處社會認為該技術是進步的、先進的,才可被稱之為“先進技術”。
據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技術史的助理教授瑪麗·希克斯(Marie Hicks)認為:在二十世紀初,電動汽車才開始在美國出現,然而在消失了近一個世紀后,現在它又出現了。而1976年投入運營的“協和”號超音速客機,在2003年便被吊銷了適航許可證。在日本和中國大規模興起的高速列車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軌道交通系統之一,但其未能在北美大陸上流行。而《饑餓游戲》中提及的未來人類社會依然保留了一個高速鐵路系統。
為什么幻想中的“施惠國”未來城被賦予了展現先進技術的使命,而不是其他各區呢?根據印第安納大學信息學助理教授伊登·梅迪納(Eden Medina)介紹:帝國的統治者希望集中最先進的高新技術來維護其統治地位。其中列舉了各種恐怖的未來技術,比如通過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改造過的“機器狗”成為了極具震懾力的武器,該武器被用于“施惠國”12個區每年都舉行的“死亡之戰”競技,其目的在于控制各區的反抗勢力,所有人員也被限制使用任何類似互聯網的聯系工具。
這場“死亡之戰”是“施惠國”未來世界的都城制定的,計劃每個管轄的區各派遣一位少年戰士,在特殊的競技場中進行生存格斗,設計人員可自由地控制該區域內的天氣等各種環境,還有重力墻的隔離,參與“死亡之戰”的戰士可以進行任意行動而求的生存,因為他們之中只有一個人能活著出來。
從《饑餓游戲》三部曲對未來世界科技的前瞻性探索可以看出,都城與管轄各區在技術水平上的不平等導致它們在社會以及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比如“12區”是故事主角凱妮絲‧艾佛丁(Katniss Everdeen)的家鄉,相當于現在位于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區,情節中那兒的人們不僅貧困、饑餓,身處煤礦采集工作中,并有電力短缺的問題。據弗吉尼亞大學科學、技術和社會系教授伯納德·卡爾森(Bernard Carlson)等對未來世界技術的研究人員認為《饑餓游戲》中描述的未來科技不一定值得慶祝,一個社會的技術選擇則是統治階級動機的反映。
推薦閱讀
轉播此圖到微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探索高科技世界:“饑餓游戲”喚醒失蹤技術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27/44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