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美國IT資訊網站CNET今天發表署名丹·阿克曼(Dan Ackerman)的文章稱,由于PC廠商對超極本(Ultrabook)品牌的濫用,導致其逐漸背離了英特爾最初的設想。但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整個筆記本市場仍將向著更輕、更薄、更快的方向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超極本給PC行業帶來了一絲曙光,就連像我這樣的懷疑論者也相信,這種超薄、超輕的新型筆記本將吸引用戶關注,并將成為未來PC的重要形式。但現在,一切都已經結束了。只用了不到6個月的時間,超極本這個詞就已經泛濫了,幾乎要失去原本的意義。
濫用
惠普(微博)Envy 14 Spectre和三星(微博)Series 5 Ultra兩款14英寸的產品便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雖然最初的超極本全部都是13英寸的產品,但將這個理念推廣到尺寸更大的產品的確有理可循,但尺寸增大后依舊應該與13英寸的產品保持相同的厚度和重量。
然而,惠普Spectre和三星Series 5 Ultra的重量都接近4磅(約合1.8千克),比13英寸的Macbook Air重了整整1磅(約合0.45千克),厚度也都多出0.1英寸(約合0.25厘米)。這聽起來似乎沒什么大不了,但如果分母只有1英寸,那么0.1英寸的就整整厚出10%。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二者的差異。
與超極本最初的定義偏差最大的是一款三星14英寸筆記本,該產品竟然采用了500GB的機械硬盤。采用速度更快、重量更輕的固態硬盤是超極本平臺的基本要求,而為了滿足這一要求,三星在其中整合了16GB的附屬固態硬盤。這款產品甚至還包含光驅,這同樣與之前的超極本存在巨大差異。
這類產品導致的結果是,它們與售價850至950美元的中等尺寸主流筆記本沒有太大差異,三星Series 5 Ultra尤其如此。倘若你8個月或1年前見到這種產品,第一反應肯定是“這臺14英寸筆記本真薄”。
但現在,這些產品卻被冠以“超極本”的名號,這對這種前景廣闊的新品并非好事。
起源
那么,超極本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
在目睹了蘋果MacBook Air的成功后,英特爾和PC廠商希望以合理的價格為Windows用戶提供類似的產品。這一理念被宣傳為一種全新的筆記本,盡管從技術上講,“超極本”已經被英特爾申請為注冊商標,而且必須要遵循英特爾制定的技術標準。
事實上,英特爾甚至斥資3億美元幫助PC廠商開發這類新系統。該公司于2011年8月宣布,將“投資一些軟硬件公司,其主要領域包括通過傳感器和觸摸屏提升用戶與超極本的互動方式,通過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實現全天候使用,實現新穎的物理設計,并提升存儲能力。”
按照這一宏大構想,第一代超極本誕生了。這批產品來自宏碁(微博)、聯想、東芝和華碩,已經獲得了外界的廣泛好評。尤其是當價格降低后,只需799美元就可以買到一款128GB固態硬盤的產品。
衰落
但在幾個月前的2012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我就發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我當時警告稱:“由于迫切希望找到‘明日之星’,超極本可能被英特爾和行業觀察人士過度推銷。”
如今看來,一語成讖。超極本是一個重要理念,已經獲得了CNET讀者的廣泛認同,甚至有一些讀者專門發郵件向我們征求購買建議。如今,14英寸,甚至15英寸的超極本也都紛紛上架,但有些新產品卻缺乏超極本的很多重要元素。
要找一個這種品牌推廣方式的正面例子,可以回憶一下無線網絡發展早期。彼時,英特爾推出迅馳品牌是為了方便用戶接入WiFi網絡,并從事其他網絡活動,而不必深究具體配置。而在這個案例中,僅僅通過英特爾的超極本標簽無法判斷是否遵循了超薄、超輕、固態硬盤存儲、快速啟動和超長續航等規范,用戶還必須要仔細檢查產品的尺寸和重量。
這樣如何能對用戶起到幫助?
重生
但最初設想的超極本仍然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蘋果MacBook Air已經向消費者證明,無需光驅和大容量硬盤,仍然可以正常使用,而且可以提供超長電池續航和超強便攜性能。從這個角度來講,戴爾Adamo其實曾經走在了時代前列。超極本品牌短期內肯定不會消失,無論是否貼有超極本標簽,今年還將有眾多全新的超薄筆記本面市。
真正的勝利在于,超極本將重塑主流筆記本行業。到明年這個時候,中等價位、中等尺寸的筆記本的厚度基本都會低于1英寸,重量也都在會更接近3磅(約合1.36千克)。光驅仍將繼續被淘汰,以太網接口同樣如此。對于PC廠商而言,倘若未來生產的筆記本不向著超極本和MacBook Air的方向發展,就會被市場拋棄。
所以,我雖然不確定超極本這個稱謂是否還有意義,但如果未來的多數筆記本都能更輕、更薄、更快,無論它們是否貼有英特爾認證的標簽,或許都不是一件壞事。(思遠)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胡祥寶)3月27日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去年披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中對無公映許可證的電影禁止網絡傳播的具體細則或將在今年4月-6月份出臺。 去年12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首次公開披露《>>>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27/4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