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中央銀行以調控本國貨幣升值速度,來增強出口競爭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已非秘密。當經濟增長態勢不明朗時,他們會傾向于抵制貨幣升值;而當經濟低迷時,他們會非常樂意利用貨幣升值來抵消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影響。了解到某個亞洲國家政府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兩者關注的優先級考慮會有助于投資者預測出該國貨幣升值的潛在可能性。
與去年相比,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政府今年對于本國經濟發展前景秉持更為樂觀的態度:平均GDP增長預測值為5.3%左右。中國和新加坡的GDP增長甚至還有望超出其官方預測值(中國:7%~8%;新加坡:1%~3%),因為這兩個國家對于他們的GDP預測傾向于保守估計。
這份自信源于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個就是本土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出臺了一系列的緊縮政策之后,亞洲政府開始放松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第二個原因就是外部驅動因素。美國的經濟復蘇和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的穩定局勢,都改善了全球對于亞洲出口需求以及亞洲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鑒于內外部因素的結合(已經實施的貨幣寬松政策與外部條件改善),對于大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來說現在似乎已經不需要再繼續放松政策了。
既然對增長的關注已經削弱,那么亞洲政府就應該以更為開放的態度對待貨幣升值。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通貨膨脹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時候,政府就會傾向于在可承受范圍內允許本國貨幣升值以增加進口。
得益于較低的食品價格和與去年相比偏高的比較基數,該地區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通貨膨脹率開始下降,但是新加坡、印度、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仍然高于官方制定的閾值標準,而在這些國家或地區中,新加坡的物價壓力最為嚴重。截至1月份,新加坡的通貨膨脹率達到4.8%,遠高于2012年全年2.5%~3.5%的目標。在名義利率偏低的情況下,高通貨膨脹率將會導致極端負實際利率的產生。而負實際利率的長期持續將會抑制儲蓄并引發資產泡沫。因此,相對于其他亞洲國家或地區來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有可能是對通貨膨脹風險最為關注的一家機構。
多數亞洲國家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方面的考慮都是相對平衡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更多是被迫允許貨幣升值以努力應對通貨膨脹。這一舉措會使新加坡元的表現優于其他亞洲貨幣。因此在未來一年內,投資者或許會在美元兌新加坡元向技術阻力位1.27反彈時拋售,進而使美元兌新加坡元走向1.22。當美元兌新加坡元保持在1.27或以上時,持有美元的投資者或許也會選擇持有新加坡元作為替代貨幣。(作者為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亞洲外匯策略師)
推薦閱讀
[ 對于第四套人民幣的行情,業內目前也形成了兩種對立的觀點,并不是所有藏家都看好 ] 由于正在流通中的第四套人民幣將退市的說法在收藏界廣為流傳,最近坊間刮起第四套人民幣收藏熱。雖然人民幣收藏市場早就初具規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通貨膨脹成關注焦點新加坡元將跑贏亞洲貨幣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31/4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