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是很好的載體
問:華夏幸福基業一直戰斗在發展實體經濟的前沿,據你了解,目前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如何?
答:華夏幸福基業全球產業促進中心500多名工作者在過去的近10年,接觸了上千家企業家,積累了將近15萬條企業數據庫的信息。
這個過程讓大家感觸頗深,首先中國的產業資本大量游離在實體經濟之外,實業經濟空心化比較嚴重。
目前,中國以及亞洲正處在實現產業集群升級和轉移的過程中,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特別需要產業資金的支持,作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新城專家,華夏幸福基業也一直致力于呼吁輿論關注制造業發展、呼吁產業資本回歸實體經濟、幫扶中小型制造業企業。
其次,在大的產業鏈中,國企、民企、和外資企業的生存狀態完全不同,央企和地方國企憑借其政策和資源優勢,在往產業鏈的高端走,開始做大做強,向整套設備和大型配套上聚集。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投資狀況則不同,由于資金鏈緊張,它們在未來的產業鏈當中被迫走到產業的中端和末端。外資企業在華投資進程明顯放緩,一方面是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過去兩年,各個地方政府不再過多強調外資在招商引資當中的比例,而是更多的轉向于內資企業。
問:大量產業資本還停留在傳統產業,并且存在著結構性差異,應該如何去解決這一矛盾?
答:產業資本流動的方向需要辯證的看待,不同的產業資本在不同的產業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國有資本,整體實力雄厚,對產業升級的推動力非常重要;民營資本,規模龐大,由于體制靈活,民間資本捕捉機遇的能力較強,但民營企業利潤較低,未來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轉變發展方式;外資技術基礎好,是進出口的主力軍,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少,通常將處于價值鏈高端位置的研發環節置于國外本部,同時往往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優勢進行加工貿易,外向度明顯高于內資企業。
問:開發區往往是嫁接資本和產業最好的平臺,但是很多地方開發區發展情況并不好,華夏幸福基業是如何做的?
答:產業集群升級表現為產業集群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進的過程。工業園區作為產業集聚的載體,擔負著產業集群整體升級的重任。
華夏幸福基業通過深化產業促進與城市發展的雙輪驅動,強化產業轉移與轉型,既給予專業的產業園區設施配套,又搭建公共平臺、提供服務指導以及整合產業領域,以實現園區、城市、區域三個發展主體的全方位價值提升,并努力引導資本回歸實體產業并切實改善實體經濟的生存環境、優化產業結構。
華夏幸福基業在園區規劃、開發、招商的整個流程中都以“促進中國產業升級和轉型”為重要原則開展園區運作,通過建立良性的產業集聚生態環境,來促進產業的發展,吸引社會資本。
問:華夏幸福基業的開發區投資運營模式的經驗是什么?
答:在開發區投資運營方面,華夏幸福基業已經深耕十年,我們在環渤海地區,以環北京為主,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產業集群打造的實踐活動,從固安、大廠工業園等的實踐來看,都得到了認可。
現在華夏幸福基業已經具備了一種能力,可以在局部區域內結合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共同快速地打造產業集群的生態環境。
首先,要基于當地通地理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等一系列的條件做好產業規劃,們在與多家國際級咨詢公司建立常年戰略合作關系的同時,還成立了20多人的產業研究院,從園區規劃到細分產業研究,以及產業方向的微調,都由研究院負責,奠定了產業聚集的基礎。
其次,我們還重視硬件載體和軟件環境的打造,包括園區內基礎設施、交通環境、周圍生活配套以及園區企業氛圍的打造。
同時,我們在十年的累計中形成的15條企業數據庫,包括招商、會議招商、會展招商、掃描開發區招商、大客戶招商等一系列的營銷模式,并借助立體化的園區推廣方式,可以實現產業規劃的真正落地。
此外,在每個園區還擁有少至十幾人、多至上百人的投資服務團隊,這些團隊會為已入區的企業提供從注冊、環評、立項、建設、生產等一系列的免費手續辦理,我們提出“保姆式”、“管家式”的服務,這樣可以大大節省企業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也為企業專注發展自己的企業生產和經濟做好良性的服務平臺。
華夏幸福基業:培育與打造區域產業集群價值
推薦閱讀
江瑋 今年是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進入中國市場的第十年。“2012年,TCS希望在中國市場能夠實現超過50%的顯著增長。”塔塔咨詢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陳哲(Natarajan Chandrasekaran)在出席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助力“三化”新戰略 深耕區域產業集群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407/4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