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59號文中提及的‘培育典型,著力推動大宗商品市場有序轉型’,為清理整頓中的大宗商品市場走上規范健康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某業內資深人士日前興奮地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
上述59號文,即今年2月24日商務部簽發的《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推動大宗商品市場有序轉型的通知》,而作為配套文件的《關于報送大宗商品市場轉型工作情況的補充通知》在20天后的3月15日才由商務部市場建設司簽發。事實上,上述兩項通知的具體內容直至上月底才在業內廣泛傳播開來。
59號文在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務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全力配合牽頭部門開展工作”后,特別強調“準確把握,全面落實清理整頓各項政策”。
根據五個月前國務院下發《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即“38號文”)的規定,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即59號文中簡稱的“大宗商品市場”)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不過,59號文同時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認真學習,仔細研讀,正確理解專業術語,準確把握政策界限”。
而據本報記者近期走訪廣西、浙江和四川等有關大宗商品市場時了解的情況,一些省級商務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如何認定“標準化合約”及“匿名交易”等方面與業內人士尚存在著較大分歧。而一些業內人士甚至堅持,目前在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圈流行開來的“現貨連續交易”方式,屬于現貨貿易方式在電子商務中的創新,不應歸屬被清理整頓的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范疇。
讓有關業內人士興奮的則是,并非“一刀切”的59號文在通知中指示各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培育典型,著力推動大宗商品市場有序轉型”。
其要點包括,推廣和完善協議轉讓、拍賣、電子商務等交易模式;選擇重點行業重要品種,圍繞培育品牌、優化鏈條、科技創新等發展戰略,通過典型示范、分類引導、整合資源、政策促進等方式,搭建集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于一體的現貨購銷平臺,形成一批大宗商品現貨轉型示范市場,帶動和促進商品交易市場規范健康發展。
本報記者上月29日參加在四川瀘州舉行的主題為“大宗商品產業發展與模式創新”的業內交流會時,曾隨眾多業內專家參觀了2009年11月注冊成立、2011年8月試運行而今年3月全面運行的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APTCC)。其以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有形產業基礎為依托,交易品種包括酒類上下游產品的原輔料類(高粱等)、產品類(基礎酒等)。目前僅實現即期現貨掛牌交易與即期現貨競價交易方式,但100%到期交割。該模式雖不免流動性的困擾,但在到場的眾多業內人士看來,堪稱值得培育的大宗商品市場轉型典范。
其實,早已成功轉型的有2003年即成立的廣西糖網食糖批發市場有限責任公司(即“柳糖”)。據其信息運營中心負責人上月中旬向本報記者介紹,該市場很早就放棄了對交易量的片面追求,且首創貼近現貨的“周合同”交易模式,并通過積極建設全國范圍內的食糖物流配送體系,整合社會倉儲、運輸、金融、質檢等各種服務資源,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配送”的食糖流通模式。
該市場的實際控制單位深圳農產品(000061.SZ)剛公布的2011年年度報告則顯示,柳糖去年全年凈利潤近5800萬元,而去年底其客戶保證金存量也應超過20億元。而當年廣西境內與柳糖齊名的多家食糖電子交易市場,因追求一時的投機炒作,甚至市場管理方參與交易,已大都奄奄一息或關門。
雖然此前38號文賦予了商務部“抓緊制定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確保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有序回歸現貨市場”的權責,但依多位業內資深人士的判斷,商務部應很難在今年2月初召開的第一次“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工作會議暨部際聯席會議”上確定的“完成各項工作”截止時間(今年6月30日)前出臺有關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
推薦閱讀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1~3月,銀行間市場累計發行企業債券96只,發行金額167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15.78億元翻倍,而去年全年企業債發行量亦不過2485.48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單月企業債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大宗商品清理整頓之路:培育典型有序轉型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409/4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