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鰲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上,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表示,要推動低收入階層進入中等收入階層,中國迫切需要完善相關制度安排。
范必表示,一個讓公眾滿意的社會應該保持流動性,也就是說,應當有一種制度安排,讓低收入階層有希望進入中等收入階層,這就需要制度安排,比如能否自由居住,農民工子弟是否有希望進入中產階層。范必表示,要實現這些,就需要公平教育以及自由競爭的環境,中國迫切需要完善類似的制度安排。
“通過稅收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實現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經濟發展速度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實現這兩個同步,可以使得中國中產階層隊伍穩定擴大。”
范必還表示,消費行為受到即期收入、對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因此要改善消費預期,增加對未來收入預期,除了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之外,必須改善社會保障。范必表示,我國已經建立了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低保體系等,接下來就是要提高覆蓋率、保障水平,解決異地使用問題。“這些都解決了,就能夠把中產的儲蓄率降下來,就有助于提高消費水平。”
關于中等收入群體與消費,范必在會后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
第一財經日報:你認為哪些因素會影響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壯大?
范必:中等收入群體的壯大有賴于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同時也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包括人口自由流動、良好的創業環境、公平的教育制度等。這將有助于社會各階層間保持良好的流動性,使低收入群體經過努力有機會上升到中等收入群體。
日報:中國的經濟從投資驅動向需求拉動轉型,其間該如何定性中產階層的作用?
范必:中國正在加快經濟轉型,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我們在繼續保持投資和出口的規模和增長速度的同時,比以往更加重視消費對經濟的拉動,這有利于減少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對國內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而中等收入者是消費欲望、消費能力、消費潛力最大的一個群體,培育中等收入群體、鼓勵他們擴大消費對擴大內需十分重要。
日報:哪些因素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
范必:一般來說,消費者根據即期收入、預期的未來收入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西方國家鼓勵消費的政策很多都與這一規律有關。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穩定的收入增長機制,促進就業,開展扶貧。統計表明,福利國家最終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所占比重,明顯高于社會保障程度較低的國家。此外,發展消費信貸,保護消費者權益,發展假日和節慶經濟等也有助于擴大消費。
日報:如何促進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增加消費?
范必:制約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增加消費的主要因素是,相當一部分人口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造成購買力不足,某些公共物品(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供給不足,居民為應付未來消費需求不得不減少即期消費。這些因素使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下降,支出預期增加;儲蓄傾向上升,消費傾向下降。
中國在改善中等收入者消費預期、解除消費的后顧之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形成以低保為重點的社會救助體系。今后的主要任務是,逐步擴大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標準。
二是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公民自主創新,努力減少貧困。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收入,逐步實現“兩個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日報: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企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機會?
范必: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代表了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客戶群。過去普通居民買不起、買得少的產品,現在變得可以負擔了。中等收入群體廣泛分布在大中小城市,企業不應將目光只盯住少數幾個大城市。同西方消費者一樣,中國消費者出于改善生活、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強烈意愿,他們通過所購買的產品來評價別人和自己。因此,企業不應向所有消費者提供同一個價值定位的產品,也不應只注意產品功能的改善,而是應當對消費群體進行細分,以更清晰的價值定位來迎合各群體,這將有助于從競爭中勝出。
推薦閱讀
聯想M7400是一款集打>>>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 培育中產需要完善相關制度安排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409/4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