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推出近兩年半時間,上市公司家數已逾300家,雖然財富效應下PE機構獲取巨額回報一直受到各方的強烈關注,但隨著市況轉冷,二級市場估值以及新股發行價格的不斷下移,人們關注的焦點已經從PE“賺了多少倍”轉移到“險些沒有賺到錢”、“未來還能否賺到錢”上來。
今年1月10日,從事電工電子合金產品生產銷售的溫州宏豐登陸創業板,上海秉原安股權投資(現秉鴻資本)和北京華云投資位居前十大股東之列。兩家機構均在2010年12月以19倍的市盈率入股,按照投資標的上市首日的收盤價,兩家機構的賬面回報率僅有0.35倍。
3月16日,節能電源制造商深圳茂碩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陸中小板,背后的保騰創投和融創創投的賬面回報倍數分別為0.45倍和1.84倍。
對上述一些機構,賬面退出回報率不到1倍,并不意味著虧錢,而是所賺不多。以秉原安投資所在的溫州宏豐為例,按照其初始投資金額3000萬元,目前上海秉原安的賬面獲利金額依然有1600萬元左右。
但這樣的利差金額已經在急劇收窄。從今年第一季度上市的企業來看,單筆項目賬面回報率在1至2倍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東方富海和金陵華軟創投所投的同有科技賬面回報率為1.72倍,同創偉業所投的博彥科技賬面回報1.05倍,復星創富所投的利亞德賬面回報1.71倍。
在一位PE業內人士看來,目前Pre-IPO項目獲利1~2倍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一些利潤規模已達主板規模但卻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也并未獲得更佳的市場追捧,如浙江華睿點石投資所投的慈星股份,賬面回報率也僅為2.54倍。
據投中集團統計,今年一季度,共有50家VC/PE機構通過31家企業的上市實現62筆IPO退出,總計獲得賬面退出回報62.3億元,環比減少62.8%;平均賬面回報率為3.72倍,環比減少2.26倍,這是近兩年來最低水平。
幾乎成為共識的是,“上市=暴利”的時代已經結束,過去那種退出回報率動輒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案例在今年已很少見到。隨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推進所帶來的二級市場估值中樞的進一步下調,對眾多PE機構來說,那些成本高、成長性差的被投企業完全有可能帶來“上市即賠錢”的尷尬局面。
當然,與那些能夠上市套現的項目相比,最該擔心的還是那些無法實現IPO的企業。雖然目前大部分PE在投資時都與原股東簽署回購協議、約定無法上市時原股東按一定價格回購股權,但這類契約式轉讓在公司現金流不足時能否實現也未可知。
推薦閱讀
受外圍股市影響,一度大幅低開的A股市場周三再度出現先抑后揚的走勢,連續兩個交易日的絕地反攻使得市場人士對于股指后續走勢的分歧再度加大。 受到隔夜歐美股市大跌影響,上證指數周三一度以2286.72點大幅低開,但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PE收獲季的尷尬:回報率跌落“凡間”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412/5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