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總裁回流風,筆者認為,應該不脫短期的危機訴求。因為,多年來,跨國公司經歷了一場“去魅化”過程,累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光環,正快速褪去。
以往被掩蓋的涉及產品、戰略、組織以及商業倫理等問題,甚至種種不堪,正進一步暴露。
事實上,上述洋總裁進來的公司,幾年來,要么正處于戰略轉型期,需由熟悉整體轉型方向與戰略的洋總裁強化、監督本土執行力,要么發生過嚴重的公關危機,需要借總部力量,重塑商譽,為下一輪競爭奠定基礎。
惠普、微軟就處于戰略轉折點上。前者PC業務尾大不掉,幾年來在“IBM化”、“蘋果化”的岔道口猶豫;而微軟則在被動多年后,開始在互聯網尤其移動互聯網領域全面發力。對它們來說,在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中國落實戰略,每一步都必須慎重,小心翼翼,它們已沒有太多傲慢的資本。
而公關危機也是層出不窮。幾年來,蘋果、惠普、戴爾、谷歌、IBM、SAP等跨國巨頭在本地全部栽過跟頭。過去問題大多集中在產品與服務層面,而今,商業倫理、供應鏈等層面,隨時可能被曝曬,并重創商譽與品牌形象。
兩年前,惠普便曾因產品質量問題引發商業倫理危機,并直接重擊了它在中國市場的營銷。截至目前,惠普中國PC業務已被宏碁超越,筆記本業務甚至一度落在前四名之外。
巨頭確實需要強有力的商譽重塑策略。危機發生后,它們的中國團隊與總部之間的溝通效率,以及對公眾的反饋,往往慢如蝸牛,留下了傲慢印象。
美國企業管理大師史考特·派瑞博士曾考察全球7萬多名經理人12項基礎能力,結論是,中國本土經理人的管“事”與認知能力較佳,但與“人”溝通表現較差。美國經理人“對事”與“對人”的能力上差距甚小,比較平衡。
但對中國企業、產業界來說,卻有必要跳出本土,將這一現象放在全球化舞臺中去審視。
筆者認為,這帶有自發性的一幕,折射出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以及泛互聯網時代的真正來臨。它應該也是《世界是平的》一書主題的新延伸。
這一幕背后,全球區域市場的競爭壁壘正持續降低,甚至局部消除?鐕,這種超越國家主體概念的力量,開始進一步超越膚色、語言甚至文化的障礙。這一趨勢下,一個宏觀戰略中人的要素,甚至開始變成一個個無差異的功能模塊。
筆者認為,這背后也有國家或區域產業競爭策略。上述跨國巨頭的運營管理早已高度集約化、分布式,核心競爭要素如決策平臺、技研平臺、融資通道仍固守在海外,只有營銷與渠道、生產、人力等要素集群化、本地化。以蘋果為例,中國分支直接投入有限,它的平臺化特征幾乎吸納著中國所有的競爭要素。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這隱含著雙重壓力。一是市場門檻、壁壘日益降低,過往倚重的本土要素,已很難成為根本差異,它們一出生就將面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競爭;二是當它們嘗試“走出去”時,將面臨平臺的集約與競爭要素集群化的難題。
推薦閱讀
涉嫌為毒膠囊提供工業明膠、已被縱火燒成空架子的河北阜城學洋明膠廠,仍然留下了許多蛛絲馬跡。在學洋明膠廠公開的宣傳資料中提及,除了工業明膠外,該公司還生產阿膠、黃明膠、骨膠等。 昨日,青海明膠(000606.SZ>>>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洋面孔背后的危機訴求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419/5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