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現場:自左至右依次為主持人金錯刀(微博)、騰訊CEO馬化騰(微博)與凱文·凱利(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4月23日與《連線》創始主編、 《失控》作者凱文·凱利以“失控與控制——探索互聯網本質”為主題進行了尖峰對話,對互聯網現狀、本質和下一個十年的大趨勢進行深入討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社交媒體的發展,用戶在接受個性化服務、個性化資訊,以及定制化內容的同時,也面臨著個人隱私的擔憂。
對于個人隱私這一問題,凱文·凱利認為,隱私和個性化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那么沖突。打比方,我如果希望大家都把我當成個性化個體的話,我必須在大家面前剖析我自己,這種個性化服務就必須要有一些透明度。如果我希望這種個性化服務最大化的話,我就要有最大化的透明度。從另一方面來講,我也可以決定不告訴任何人關于我的一些隱私的東西,那么我肯定就不能期望別人把我當成一個個性化的個體來看待,這也是個性化和透明度之間的小的矛盾。
馬化騰表示,雖然支持凱文·凱利的大度,但在企業業務落地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著爭議。如果規則一開始很清晰,用戶接受一個服務時自己會得到什么,但是也要清楚會讓別人了解到你更多情況。
而且,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用戶瞬間無法適應的話,就會出現隱私等很多問題。所以說,個性化服務所帶來的負面因素是分散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企業需要有時間去化解、調整自己的隱私策略,哪些東西要關掉,哪些要開,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樣的話,就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有機會雙贏,否則的話就是0和1,永遠沒辦法改變。
馬化騰同時坦承,騰訊在保護隱私方面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希望能得到用戶的理解。
以下為相關對話內容: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會跟幾個專家深入探討。壟斷對于互聯網來講是一個新革命,新問題。既然談到壟斷,我們問一些猛料的問題,比如互聯網的隱私問題,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社交媒體的發展,我們的很多個性化服務、個性化資訊,包括定制化的東西,前一段時間我看微博上有公司出來一個新的產品,個性化做的太強了,甚至把自己的同窗好友都挖出來。
現在的產品越來越個性化,但接下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隱私,其實這是馬化騰先生的下一個問題,在數據的海洋中,個人隱私與個性化服務產生新的沖突,Kevin Kelly您覺得怎么樣處理這個大的沖突?個人隱私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Kevin Kelly:在英語當中說的這種隱私是指很多方面的,我想說隱私和個性化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那么沖突。我昨天也說過,我希望觀眾能夠把我當成一個個性化的個體,公司發出的產品也希望把我當成是一個個體,我希望我的政府把我當成一個個體。我如果希望大家都把我當成個性化的個體的話,我必須在大家面前剖析我自己,我想要這種個性化服務就必須要有一些透明度。
如果我希望這種個性化服務最大化的話,我就要有最大化的透明度。從另一方面來講,我也可以來決定,我不想告訴任何人關于我的一些隱私的東西,我肯定就不能期望別人把我當成一個個性化的個體來看,這也是個性化和透明度之間的小的矛盾。
但同時我們也有一些選擇,我們可以在隱私和個性化當中有一個程度的選擇,就是說我們可以選擇更少的透明度,更多的大眾化,其他人就會去猜測。如果你希望要更加有隱私性的話,你可以這樣去選擇。但是,如果你想更加個性化或者更加需要有透明度的話,你也可以去選擇。我們雖然認為我們知道人性,或者人的本質,但是我覺得人們還是更希望自己需要有個性化的對待。
主持人:Kevin Kelly很樂觀主義,包括隱私這樣的問題,他認為要透明化。騰訊在個性化和隱私方面遇到很大的關注,馬化騰先生您認同Kevin Kelly的觀點嗎?你自己怎么看這樣的話題?
馬化騰:理論上我很支持他這樣的大度,但是落地有很大的爭議。比如我們QQ圈子,把我們上百億的關系鏈數據做一個分析,能夠讓用戶發覺到他可能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東西,比如丟失的朋友可能會找回來,這引發一個爭議,可能Facebook還沒有騰訊這么長,沒有積累十幾年的過程。這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反思,我聽到很多人給我們表達的,就是產品很好,能不能形態不要那么突兀。
所以,這引發一個問題,個性化需求人人都需要,都希望進到一個商店或者進一個餐廳,店家認得出是你,叫得出你的名字。但是,他不希望說在街上突然有人也能叫出他的名字,可能結果是一樣,但是這個形式是很重要的。如果規則一開始很清晰,你要參與這個服務會得到什么,但是你要清楚你也會讓別人了解到你更多情況。
再一個,這個變化一定是有漸進性的,很多所謂大家隱私受到侵犯,這時候會產生很多問題,瞬間無法適應,這時候可能會把因為隱私,因為個性化所帶來的負面因素是分散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他能有時間去化解,去調整自己的隱私策略,哪些東西要關掉,哪些要開,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樣的話,就可以比較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有機會雙贏,否則的話就是0和1,永遠沒辦法變的。
當時我們這個功能推出來之后,很多人罵,但是我們事后停了,很多人又問,能不能再開一個,還挺想看的。很多人的心態是很想看別人的隱私,不想自己的隱私給別人看。可能人的心態有很細微的這種,需要我們做產品的時候把握的。我們重新回爐再造,希望能夠做的更加好一點。以前我們本來是放在一個實驗室,沒想到效果會這么大,所以我們也在反思。其實我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希望大家多理解。
推薦閱讀
為了幫助全國科技編輯記者普及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和安全管理知識,從而客觀公正的認識轉基因、科學理性地向公眾傳播轉基因技術及產品相關知識,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等部門于04月19日上午8:30在北京京瑞大廈舉辦了“轉基>>>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424/5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