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1日,國家質檢總局對外發布公告,既征求對“三包”意見稿的意見,同時也征集聽證陳述人報名參加聽證會,汽車“三包”由此再次提上議事日程。早在2004年底,質檢總局就征集過對汽車“三包”意見,但此后卻擱淺了7年。
7年時間居然沒有落地。個中原因再明顯不過了,無非是各方利益博弈僵持不下,導致遲遲不見降生。不知道在中汽協的眼中,“三包”規定究竟還要再孕育多長時間才不倉促。但作為汽車、零部件和相關行業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的社團組織,中汽協在“三包”規定正欲露頭時發聲阻攔,不免讓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平生幾分相當不好意思的猜想。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的“埋單者”,中國汽車消費者長期以來退、換難的痛苦絕不能再拖延下去。也許,汽車三包法規的最終定稿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從無到有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跨越,也是從有到優的基礎。因為舉證難、鑒定難、索賠難的現狀就拒絕汽車退、換是短視而且荒唐的。
如果真是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考慮,是不是該“三包”和如何“三包”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是不是想“三包”。至于“三包”的操作,或許老外的做法能給點兒啟發。比如美國加州規定,新車購買之后的180天或行駛里程達到1.8萬英里之前,車輛存在不足以致命的質量問題,在原廠或經銷商處經過4次以上維修仍無法解決,可以要求汽車企業無條件退款或更換新品,汽車企業不得拒絕。
我們要意識到,本次汽車三包意見征集正值中國汽車業將“十二五”目標定位于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汽車三包的出臺必不可少也刻不容緩,這既是代表廣大消費者利益的民心所向,又是我國汽車行業轉型升級必然要經歷的陣痛。在此背景下,已經難產了七年的汽車“三包”宜盡快出臺。(文/汪方平一比多質量報告頻道http://qualityreport.ebdoor.com/)
推薦閱讀
在這樣的網絡招聘形勢下,作為新興的SNS招聘平臺的先行者,金融圈網等職業社交網站的出現徹底彌補了當下傳統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汽車“三包”難產 誰在耍消費者?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031/1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