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通訊極度發達,地球村的概念已經普及,全球化正越來越成為現實。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全球化的交流更多是宏觀意義上的,是文化的、商業的乃至政治的交流,而非個人的。連通世界自大航海時代就已經開始,但是真正連通世界上的每一個獨立的人的,還是互聯網。
SNS概念的提出者說:“一個人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同樣,有研究顯示,一個人一生的社交范圍平均在50個人左右,也就說一個人活一輩子,真正能叫上名字說出對方詳細信息的也就是50個人。在互聯網發達之前,這一社交的瓶頸一直都無法突破。
原因并不復雜,傳統的社交中,和人交往的成本太高,金錢、時間、精力乃至感情等等都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首先,一個人不可能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認識陌生人中去,生活、工作的壓力已經讓現代人不堪重負。其次,一個人也不可能親自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交通的發達并不能打破一個人生活范圍的限制。
“互聯網恰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打破社交瓶頸的可能,不需要花費金錢,不需要特意花費時間,也沒有地域的限制。以低成本來擴大社交的范圍,這就是網絡社交的意義所在。”國內垂直于金融領域、定位在高端人才社交圈的職業社交網站金融圈網(http://www.jrq.cn)的負責人分析道。顯然的,這對于人類的社交生活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革命性的顛覆。SNS的產生是必然的趨勢,網絡社交的影響力決不止于網絡,而是深刻地輻射著現實生活。
對于普通人來說,在網絡社交中加強和舊友新知的聯系,認識更多自己想認識的人,實現自己的目標等等。但對于社交網站來說,一切都不是他們所追求的,社交網站追求的當然還有利益。社交網絡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項無處不在的功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我們知道,網站的盈利途徑無非兩種,一種是廣告,一種是付費服務。付費服務暫且不說,SNS顯然并不適合付費服務。剩下的只有廣告,而現實則是,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不管是微軟還是搜狐,在SNS的廣告上基本都以敗北告終。早有經濟學家斷言,SNS并不適合成為商業模式。
社交網絡的情況與電子郵件類似。谷歌聯合創始人塞吉·布林曾經公開承認,谷歌的社交網站廣告位整體上存在問題,而且難以商業化。谷歌此前同新聞集團旗下社交網站Myspace簽署了廣告合作協議,而且擁有自己的社交網站Orkut。就目前來看,這兩家社交網站都沒有給谷歌帶來利潤。很明顯,社交網的確是消費者想要的東西;但它們卻也的確無法為經營者帶來預期的收益。SNS陷入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商業困境。對于未來SNS的發展方向,是否適合走商業模式,仍然需要探討,有待時間的驗證。
推薦閱讀
21世界的互聯網高速發展,沒有等待,只有稍縱即逝,想要取得好的成績,除了要努力奮斗外,還少不了效率的支撐。其實seo團隊跟其他團隊合作是一樣的道理,如NBA籃球賽,是很多朋友業余的最愛,一個人再厲害又如何,最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金融圈蓄勁待發 探討社交網站商業發展模式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130/1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