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消息,國外媒體今天發布文章稱,數十年來,做軟件一直為硅谷奉為發財致富的最佳途徑,不少科技巨頭都是專攻軟件。然而,微軟、谷歌等公司紛紛推出自有品牌平板電腦,從事硬件制造的初創公司也不在少數,硬件業務在硅谷再度興起。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PCH International CEO利亞姆·凱西(Liam Casey)一直致力于幫助硅谷科技公司處理最煩人的工作:生產硬件。長久以來,軟件公司一直高高在上,而生產硬件則一直被視為卑微的工作——骯臟、復雜、利潤率低。
相比之下,編寫一些美妙的軟件代碼,然后通過重復銷售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顯然更加誘人。PCH International專門幫助設備廠商盡可能地外包業務,尋找海外廉價制造商,簡化供應鏈,以及洽談貨運合同。
再度興起
凱西最近發現業界對硬件制造重新煥發熱情。硅谷再度燃起對硬件的興趣,而凱西正努力抓住這一趨勢。今天早些時候,PCH International收購了舊金山的一家小型工程咨詢公司Lime Lab。他計劃年底前聘請30名產品開發專家,并說服公司的電氣、機械和工程工程師從中國過來,幫助客戶設計和制造產品。凱西說,“硬件如今成為新的軟件。”他稱其公司已經獲得了價值1000萬美元的合同。
6月18日,微軟推出了兩款自有品牌Surface平板電腦,此舉將使得該公司與其傳統PC合作伙伴正面交鋒。微軟高管們并沒大肆吹噓Surface的應用,而是著重強調它的鎂外殼、支架和可用做鍵盤的保護殼。
不到兩個星期之后,谷歌推出了由華碩代工的自有品牌平板電腦Nexus 7。亞馬遜自2007年以來一直在生產Kindle電子閱讀器。甲骨文在2009年收購了服務器廠商Sun Microsystems,將后者的數據庫業務收入囊中。
數十年來,硅谷普遍認為,生產軟件就是發財致富的最佳途徑。憑借Windows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以及外包利潤率偏低的電腦生產、銷售和服務業務,微軟取得了極高的盈利性,并成為了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
甲骨文在數據中心領域效仿了微軟的軟件模式,谷歌在網絡搜索領域也是如此。
2004年將旗下PC業務出售給聯想,轉而專注于企業應用程序和咨詢業務之后,IBM重新煥發光彩。硬件廠商的模范變成了采取低價銷售戰略的戴爾。
哈特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是曾幫助蘋果打造第一代Macintosh電腦的Frog Design公司的創始人。他說,“企業們都以為它們可以找其它企業去做硬件。人們認為指派一些工程師尋找一家中國工廠就能搞定為期20個月的設計與生產程序,這種想法過于簡單了,同時也很誘人。如今他們認識到他們的硬件廠商并不具備打造出色的整體產品體驗的能耐和遠見。與此同時,蘋果卻包辦一切。”
蘋果過去十年的非凡成就使得硬件制造再度興起。通過控制一款產品的方方面面——物理設備、軟件以及連接一切的網絡服務,蘋果使得消費者心甘情愿購買它的昂貴產品。
股票分析公司Asymco的霍拉斯·德迪烏(Horace Dediu)預計,微軟可從每臺出售的PC獲得大約78美元的運營利潤。與此同時,蘋果可從每臺iPad獲得195美元的利潤。2011年,蘋果凈利潤(260億美元)自1990年之后首次超過微軟(230億美元)。
現在,生產硬件沒有以往那么困難,對于初創公司而言也是如此。相機廠商Contour聯合創始人馬克·巴羅什(Marc Barros)稱,像百思買這樣的零售商可能會從每臺200美元的設備抽掉70美元。
在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時代,他能夠將產品直銷給消費者。要是專業的投資者不愿冒險投資硬件初創公司,創業家們還能夠求助于Kickstarter等眾籌平臺,從而獲得數百萬美元的資金。硬件服務提供商生態系統正幫助初創公司精簡運營;巴羅什正與PCH International進行談判,希望能夠將“非產品成本”(如倉庫和貨運)在售價中的占比從15%降至5%。
相比以往,對于軟件公司或者硬件公司的描述已經沒多大意義。“兩者的界限如今已經相當模糊,”企業家史蒂夫·帕爾曼(Steve Perlman)表示,“實質上那些界限已經消失了。”以往,才華橫溢的程序員在硅谷往往能拿到最高的薪水。
而現在,即便是Facebook,也在高薪聘請產品設計師,據一名與該社交網絡競爭的公司高管透露,Facebook該舉可能是為了打造一款手機。
影響力
硬件制造的再次盛行,甚至帶動了美國本土制造業的繁榮。本月,Tesla Motors開始推出的Model S汽車是在加州弗里蒙特的一家工廠生產的,該工廠距離蘋果在1990年代初期關閉的一家工廠所在的地方并不遠。
今年早些時候,AMD斥資3.3億美元收購致力于設計與生產專業服務器的初創公司SeaMicro。谷歌最近推出的娛樂設備Nexus Q也是在舊金山灣區生產的。
在一些行業,硬件已經變得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媒體消費的行業,硬件甚至是生死攸關的分水嶺。Nook電子閱讀器給了巴諾書店一線成功的機會,而其缺少硬件產品的競爭對手Borders則在2011年宣告破產。帕爾曼表示,“在一些行業,你沒辦法不做硬件,不然只有死路一條。”
從本質來看,谷歌和微軟做硬件是為了與蘋果抗衡。初創公司們也是在專注于硬件。
推薦閱讀
微軟云加速器項目今天正式落地北京,該項目為初創企業提供一定階段的辦公、云計算志愿、技術、運營指導等多種資源。首批北京加速器有10家企業,持續時間為6個月。 微軟云加速器項目今天正式落地北京,該項目為初創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軟谷歌緊推平板:硬件業務在硅谷再度興起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29/14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