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軟發布平板電腦Surface的時候,全世界都將其拿來與iPad對比,在平板電腦領域并不算太成功的Google也不忘它揶揄幾句。微軟也確實繼承了其Windows經常藍屏的缺點,在演示會上出現了死機現象,頗為出糗。
微軟正在成為大家主要的調侃對象之一,其實,微軟依然是全球盈利最強的IT企業之一,僅次于蘋果,高于IBM、Oracle、三星等新老巨頭。
但是,為什么微軟會“淪落”到如此的地步?微軟在并不擅長、以前也盡量少涉及的硬件領域,為何要冒著得罪HP、Dell等伙伴,損害傳統的產業生態基礎下自己推出平板電腦呢?我們關注一些事情,那些隱藏在背后、Under The Surface的事。
軟硬件融合
千萬不要以為微軟是一時頭腦發燒,從擅長的軟件領域介入到硬件,也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在盲目模仿蘋果。蘋果不是神,只是神話,也不僅僅蘋果在走軟硬件融合之路,這已經成為IT行業早已經蔚為大觀的潮流。
最早引領這個潮流的其實并非蘋果,而是IBM。IBM自從1990年代初面臨生死抉擇之際,郭士納就讓IBM開始大船轉身,剝離那些技術含量較低的硬件,同時不斷增加軟件和服務的砝碼;此后,先是HP,再是Dell,都從純硬件公司向軟硬兼施的方向發展,并且都介入IT服務領域。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僅僅在于,HP和Dell沒有大刀闊斧的砍掉已經不太盈利的PC業務,并且在服務領域比較低端——HP收購康柏和EDS則是其最典型的敗筆,兩塊低毛利的成熟業務與IBM相比,形似神不似。
反過來說,很多軟件,甚至互聯網起家的公司也都在介入硬件。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Oracle收購Sun等一系列公司。在Oracle收購了海量軟件公司——包括Siebel、PeopleSoft、MySQL等對手之后,“居然”介入硬件,一度引發各種詫異;但是,隨著Google收購MOTO的手機部門,亞馬遜推出Kindle,EMC收購VMWare之后,美國乃至全球的主流IT公司里,只做軟件或只做硬件的公司越來越少——就算是Intel都收購了McAfee。
在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IT公司當中,只有三星、高通、SAP等寥寥數家還可以被看做是血統純正的硬件,或者軟件公司,就算是Facebook也有傳聞介入硬件。哪怕說國內很多互聯網廠商完全是跟風,畢竟也紛紛進入軟硬件融合的“圈子”。
其實,我們把視野再放大一些會看到,這種融合不僅僅限于IT的軟件和硬件,而是更大范圍的“信息大融合”:電信和IT融合為核心的ICT融合,傳統軟件的互聯網化,電信廠商的互聯網化……。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隨著蘋果和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展開激烈競爭,兩家公司在十多個國家相互提出了起訴。蘋果控告三星的安卓產品抄襲了其iPhone和iPad的設計,三星則反訴蘋果侵犯了它的專利權。 【IT商業新聞網綜合】 (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軟被逼推出平板電腦 少數廠商成利潤黑洞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29/15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