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筆者正在學校讀書,彼時身為貧農的我經常閱讀同班一位小康同學訂閱的《中國經營報》,當時“科技”已經成為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家電、PC、電信和軟件可以看做當時四大明星高科技產業,而在當時流行的說法叫做“民族產業”,似乎不搞點高科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的民族產業,而中國的崛起,宛若系于這些產業一般。
“產業榨汁機”中國現象
彼時,家電行業的海爾、海信、長虹、康佳、TCL、格力、美的,PC行業的聯想、方正、同方、紫光,電信行業的巨、大、中、華,以及軟件行業的金山、江民、用友、金蝶、新中大……共同構成了當時正在崛起的中國新產業圖景。
至少,理想是豐滿的。
時也,勢也。15年后的今天,中國廠商在上述產業當中的所有硬件領域,都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一極,在家電行業更是占據全球最大市場份額,海爾之于白電、格力之于空調、美的之于小家電都是全球的龍頭;在電信行業前五名廠商中擁有第二名的華為和第5名的中興;在PC領域聯想也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唯獨軟件,不說也罷。
但是,一個語詞的變化,卻讓當時豐滿的理想變得非常骨感,當年“民族產業”的說法已經日漸遠去,“中國制造”取而代之,而中國制造取而代之的背后,也意味著全球性的行業低毛利時代來臨,無論家電、PC,還是電信設備,無一例外。其中,家電行業最為成熟,體現得也最為充分。
多數行業,只要是中國作為主要玩家在參與競爭,基本都會淪為紅海,制造業尤甚。中國制造就像是一臺勤奮的榨汁機,可以把行業利潤率壓低到非常窒息的水平,我也把這種現象叫做中國產業的“榨汁機”現象。
比如,家電行業。家電行業最早崛起于20世紀之初,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愛迪生發明燈泡視為起點。家電行業從美國崛起,在德國、日本的驅動下于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逐步走向繁榮,并于80年代部分轉移到韓國,這期間都是所謂“高科技產業”。直到20世紀最后十年在中國走向徹底成熟,在最近10年成為“大眾行業”,全球70%以上的家電都在中國制造的時候,家電行業的議價能力,恐怕已經不如服裝、食品等行業。
從全球企業的市值看也是如此:比如,國內市值最高的格力市值約110億美金,美的約70億美金,沒有整體上市的海爾約50億美金;而歐洲家電龍頭伊萊克斯僅有約60億美金,日本最具競爭力家電企業大金工業市值約70億美金,索尼和松下等曾經的多元化龍頭企業的市值也只有100多億美金,索尼、松下和夏普三大日本家電企業的市值都逼近或創下30年新低,一夜回到解放前,日本五大電子企業10年市值已經蒸發七成。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業內人士指出,蘋果很可能在下周的WWDC大會上推出新款筆記本電腦,再加上該公司新申請的外觀專利獲得通過,預計蘋果將對各大筆記本廠商構成嚴重威脅。 微軟windows 8系統將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各大筆記本制造商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產能過剩技術瓶頸 中國家電業仍有議價空間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29/15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