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比利時考察優美科電子垃圾處理廠時,稱贊對方做法很“recycle(循環利用)”。近年來,世界各國在面對電子垃圾時都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加拿大立法保障電子垃圾處理、芬蘭形成完善的回收處理系統。
而在國內,廣東貴嶼、浙江臺州等一些電子垃圾集聚地仍然彌漫著污濁的空氣,黑色的作坊式拆解、洗金鏈條仍在地下蔓延,國內的電子垃圾問題為何難解?
“市場導向”背后的隱憂
國內正規的電子垃圾回收渠道不暢、不被消費者所接受,進而為“黑作坊”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為什么中國的電子垃圾回收情況不盡人意?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研究員陳立雯一針見血指出,中國的回收體系存在明顯弊端。“在發達國家,電子垃圾回收是一項公益事業,納入環保體系,由政府牽頭,社會各方面包括企業、機構、個人共同去實現;而在中國,卻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體系,是以謀取經濟利益為目標的,這會帶來許多負面效應。”
工業廢品網上海總部的蔣玉峰也持同樣的觀點。“電子垃圾回收存在一定的利益價值,但是如果以犧牲生態環保為代價,這樣的利益就非常可怕。企業用環保的方式處理垃圾,會消耗巨大成本;但若用簡陋的方式去回收拆解,可以用小成本獲得大利潤,但是在獲取利益的同時,會嚴重污染環境。” 蔣玉峰表示,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政府部門必須對產業鏈進行把控和監管,絕不能放任自流。“產業鏈發展,不能全交給市場。” 蔣玉峰表示。
“生產者責任制”為何難落地
在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實行的“生產者責任制”。簡單說來,生產產品的企業必須對產品負責。在生產過程中,廠商會在各種零部件和材料上標注材料成分、解體順序、拆卸方式等細節,以便于日后回收利用。當某個電子產品到期報廢時,由企業直接向用戶回收;或者在企業的支持下,通過第三方機構進行回收、處理。“這樣的‘生產者責任制’是在法律法規強有力的保障下進行的。” 陳立雯表示。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不過這并不代表阿爾薩普認為甲骨文的做法可行。陪審團周一做出部分裁定稱,只發現谷歌在rangeCheck技術中使用的9行代碼侵犯了甲骨文專利權。所以當阿爾薩普聽到雅各布斯稱繼續追求更高賠償額時,他警告稱,如果甲骨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內電子垃圾問題難解 緣于環保意識淡薄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5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