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報道】(記者 路笑)當知識產權訴訟案件迅速膨脹之際,全球知識產權并購也方興未艾。知識產權已經不僅僅是研發和技術實力的象征,它不僅能夠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更是幫助企業遏制競爭對手的致命武器。
當深圳唯冠及其背后的債權人因為和蘋果的iPad商標戰初步取得勝利而洋洋得意之時,蘋果正在為自己的超微型SIM卡是否能成為下一代超輕薄手機中的“nano-SIM卡”行業標準,而與摩托羅拉移動、黑莓手機制造商RIM以及諾基亞陷入斗爭。
另一邊,華為在巴塞羅那移動世界大會上展出了自己最新研發的Ascend系列,聲稱是當今最快、最薄的手機,該手機中的四核處理器由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設計,而不是使用英偉達或高通的產品。與此同時,微軟則宣布推出新的軟件,把Windows智能手機的價格降到1000元人民幣,進入中國低端智能手機市場。
這些都是2012年3月以來發生的事件。迅速更迭的全球知識產權格局中,中國企業逐漸占有了一席之地。
知識產權成商業武器 中國技術被圍攻
中關村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院院長馬一德這樣分析這些最新的變化:“大部分中國企業還處于利用知識產權‘耍小聰明’的階段,缺乏大智慧;而每每說到成熟運用專利布局、預警,并將專利技術放在核心競爭力上,說來說去就是華為、中興等企業,少之又少。”
《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中國似乎在用30年的時間,想要趕上西方知識產權先發國家200年的發展水平。企業的知識產權商業意識迅速開竅,但大部分圍繞知識產權的“生意經”仍處于行業底端。
另一方面,全球知識產權的混戰,意味著改革的機遇。在中興通訊知識產權總監王海波看來,舊勢力必然垂死掙扎,新勢力必然奮起抗爭。這是歷史規律。
真正的“大智慧”是看透知識產權硝煙背后的商業邏輯。上海交通大學專攻知識產權研究的副教授許劍向記者表示,知識產權不僅是權利,更是利益,是商業策略工具。無論在國家還是企業層面的商業競爭中,知識產權本身無關道德,純粹是生意。而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游戲規則。
原始模式:搶注商標、高價售賣
搶注商標、高價售賣,這是目前中國人做知識產權生意的最普遍的原始模式。
“現在中國人漸漸意識到知識產權這東西可以賺錢,于是五花八門的事情都出現了。”馬一德說。包括最近熱火朝天的林書豪商標搶注、facebook中文域名搶注以及喬丹體育被訴等案件。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Linux也有其優點,比如說擁有一個優秀的支持系統,一群忠實的技術用戶,他們愿意幫助那些兩眼茫然的初學者,但你通常很難找到他們,因為論壇里面充斥者各種自命不凡的“牛人”,往往會因為你連一些很基礎的東西都不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知識產權成商業武器 中國技術被圍攻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5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