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丁乙乙)與美國同年齡大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究其原因,現行大學教育體制中重學習輕探究、教材陳舊等特點限制住了大學生的想像力發揮。這是記者3月19日在“2012英特爾杯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系統專題邀請賽”上獲得的信息。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名譽校長王越在采訪采訪時表示,對于創新而言,學生的天份很重要,但科研過程中的人文精神更重要。如何在遇到暫時困難時迎難而上,如何以一種合作精神發揮團隊每一個人的最大潛力,甚至要有明確的價值取向,淡泊名利,才能夠從繁重的科研過程中發現探索本身的美感。因此,他在競賽開幕上特地關照在場的參賽大學生代表,要以平常心參與,有幸得獎要迅速將心情歸零,如果沒有得獎則不要灰心。
但目前中國高校教育體制中,重成績、重文憑、重成果的現狀,讓大學生們真正要做到王越院士的寄望并不容易。上海交通大學徐國治教授告訴記者,現行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要求仍然是學習式而非探究式,這無疑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甚至,徐教授非常痛心地指出:高校的教材嚴重落后于現實生活,如《電源》這門課程,幾乎所有的大學生仍在以電視機和半導體為對象進行學習,而目前在業界已風聲水起的移動互聯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根本沒有涉及。“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怎么可能針對最新技術有所創新?”徐教授反問。
英特爾中國執行董事戈峻幾天前正好在美國參加一個在高中生中開展的同類科技競賽,在與獲獎學生的交流中,有位學生告訴他,“孩子的探究創新精神會在別人告訴他規則時戛然而止”,這讓戈峻深感美國學生強烈的創新愿望。戈峻說,中國社會從小到大的教育模式一直在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影響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記者了解到,本次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系統專題邀請賽由教育部高教司和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共同主辦,上海市教委和上海交通大學承辦,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協辦,開辦10年以來,從最早的僅有中國高校參加,到今天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166支隊伍共同角逐,今年還有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及南美國家的知名高校首次參賽。這正是有關部門希望突破學生視野,加強中國學生與國外交流的一個有力嘗試。而每次比賽都由英特爾提供目前最先進的芯片平臺,就是為了讓學生的研發能夠與時代的發展同一步伐。據徐國治教授介紹,國外參賽隊伍做完一個項目后有詳盡的數據分析,讓做完課題就萬事大吉的中國學生深感差距,但國內學生在歷屆比賽中也不乏在技術上的獨到之處。
推薦閱讀
在一般的情況下,蘋果全新iPad是可以正常充電的,這也說明了蘋果電池本身不存在什么問題。但當運行大型游戲和應用的時候,其處理器和高分辨率的屏幕功耗會超過充電器10瓦的功率,從而導致無法進行充電。 之前蘋果全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專家稱中國教育體制已成為科技創新的桎梏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5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