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陳蕾)2月18日消息,此前,專利戰在全球各大IT巨頭間爆發,公司間相互起訴,以阻礙競爭對手發展。然而,偌大的一場全球專利之爭與蘋果和唯冠之間的商標糾紛案相比,依舊是小巫見大巫。
iPad商標案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反響,或許主要是因為案件背后的兩家企業懸殊太大,存在太多的爭議點。這兩家企業,一家頻臨破產,廠房正在被清理。一家風光無限,正在攀登著行業的頂峰。
破產陰影下的唯冠科技
唯冠科技曾是全球第四大平板顯示器制造商,不可謂不風光,而如今卻是債臺高筑、瀕臨倒閉,只剩一個iPad商標最值錢,這便是爭議的生長點,在破產陰影下的唯冠對iPad商標權的爭奪,很難不讓人懷疑保護知識產權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更重要的是被求生的欲念驅使,想從蘋果那獲得一筆巨額賠償金,償還債務并使自己得以重生。或許也正是基于此種懷疑,有業內人士才質疑整個商標爭奪案,其實是唯冠給蘋果下的一個套,是對蘋果的敲詐,而這之所以能得逞,鉆的是法律的空子。
楊榮山
孫永杰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也對唯冠的行為表示鄙視,他認為,唯冠的行為并不光明正大,透露出的是一種典型的中國企業的小家子氣,缺乏骨氣,沒有把心思真正用到產品的研發上面。
王冉在微博上發表評論稱,在唯冠蘋果糾紛上,我旗幟鮮明的鄙視唯冠。反過來,如果是中國的華為在美國遇到一家類似唯冠、企圖訛詐華為的公司,我同樣會旗幟鮮明的鄙視那家美國公司。別動不動就拿內啊外啊的說事,受氣小媳婦似的,我反對的僅僅是渴望不勞而獲、沒本事自己做好產品卻逮著個大個兒就想狠宰一把的流氓行為。
劉春泉律師同樣也在微博上發表了對此事的看法,他表示,根據一審判決書,蘋果公司已經向唯冠國際購買iPad的事實確定無疑,只不過蘋果無法證明唯冠國際的代理人是否有權代理唯冠中國,即iPad中國商標的注冊人。唯冠鉆法律的空子,或許能得逞得益,但代價將是全球商界對中國商界的誠信的再一次質疑與恐慌。公正無分國界,應當對唯冠的不誠信行為予以嚴厲譴責。
風光無限的蘋果
蘋果相比于唯冠,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此時的蘋果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它遠遠地走在科技發展的最前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此次iPad商標爭奪戰,雖然有很多業內人士旗幟鮮明的反對唯冠,站在蘋果一邊,但事實上,這場商標爭奪戰,之所以發生,蘋果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直以來,對于中國大陸市場,蘋果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進行正確的評估,才導致蘋果陷入如今的被動局面。
孫永杰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直以來,蘋果公司都不是很重視中國市場,沒有想到iPad會賣得這么火,其對整個中國市場的調研沒有做的很詳細,這里面是存在疏忽的因素的。
另外,在這場爭奪戰中,蘋果一貫的強勢,再次受到詬病,有業內人士指責稱,在商標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的情況下,iPad即進入中國,完全是蘋果強勢作風的體現,不管是出自怎樣的考慮,此舉都有欠妥當,因此造成今天的局面完全是蘋果咎由自取,自食苦果。
糾紛案下的中國企業
在蘋果唯冠商標糾紛案不斷升級的同時,一些中國企業蠢蠢欲動,意欲向唯冠購買iPad商標權。
據相關報道,深圳唯冠的債務重組代理公司,和君創業公關黃一丁告訴記者,目前ipad在華商標吸引了不少國內企業的興趣,“據我了解,現在找到李肅洽談iPad商標權一事的企業至少有5~6家,其中一家企業最為積極,該企業正計劃推出平板電腦,希望獲得iPad商標授權并推出iPad 3。”此種做法,讓人頗感無奈,一家企業如果連產品最核心的東西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把心思放到正地上,踏踏實實的進行創新,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即使擁有了iPad商標,又能怎么樣呢?
另外,記者調查發現從“APad”到“ZPad”的商標大都已被注冊,就是說,蘋果如果要給iPad更名,將很難再保留Pad。
商人逐利本無可厚非,可是為了逐利,沒了骨氣,就可悲了,當從“APad”到“ZPad”都被搶注,當iPad商標糾紛案是蘋果悲劇還是中國悲劇的爭論浮出水面,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的話或許可以為關于這場糾紛案的爭論劃上一個句號:“這沒什么好說的,讓他們去爭吧!”
推薦閱讀
無論年齡和收入如何,平板電腦用戶認為老式的PC仍有必要存在。調查顯示,僅有10%的平板電腦用戶稱其不需要筆記本。在尚未購買平板電腦的被調查者中,有18%稱其計劃在今年購買,26%則計劃購買筆記本。 北京時間2月18日>>>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6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