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靠一盒盒紅黃色紙殼包裝的膠卷,柯達全球營業額達128億美元,員工總數約7萬人;10年后,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產保護申請,股票或許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黯然退市……
醒目的黃色作底色,鋪滿了整間店門;招牌左上角重重一抹紅色,是經典的柯達商標。商標旁,則是黑色的“柯達”兩個大字。廣渠門附近,在一個居民小區鱗次櫛比的底商之中,一家柯達影像加盟店靜靜佇立。
店老板王嘯坐在店堂正中一臺一人多高的相片打印機前,正幫客人打印證件照。這臺巨大的打印機通體亮黃,左上角一枚紅色的柯達商標,也如同店門一樣,處處顯示著自己出身“名門”。
王嘯不知道的是,這枚黃底紅字的名門商標,已被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大洋彼岸的這家世界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生產和供應商,正經歷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日前,柯達在紐約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
8000家沖洗店的困境
聽說有人要買膠卷,王嘯低頭略微琢磨了一下,走進了店堂一側的庫房。“好久沒賣膠卷了,一下子忘了擱在哪兒。”由于平時買的人太少,柜臺里都不擱膠卷,王嘯只能上庫房拿。
膠卷裝在紅黃兩色的紙盒里,輕輕一搖,能聽見塑料圓筒和紙盒摩擦的“沙沙”聲。紙盒上一個漢字都沒有,原裝進口貨,最醒目的依然是那枚鮮紅的“KODAK”商標。
正是這小小的膠卷,幫助柯達站上了影像產業的世界之巔。
1880年,喬治·伊斯曼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劑配方制作照相機用干版膠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達盒式相機。
業界評價,伊斯曼把普通大眾從“謎一樣”的攝影技術和暗房中解放出來,使沒有拍照經驗的人也能勝任這類相機的使用。
在膠卷誕生之后,柯達迅速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是毫無疑問的絕對王者。1930年,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利潤占這一市場的90%;1966年,柯達公司的海外銷售額達到21.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中排名第34位,純利居第10位;1975年,柯達壟斷了美國90%的膠卷市場以及85%的相機市場份額。2002年,柯達的全球營業額增至128億美元,全球員工總數約7萬人。
這股影像浪潮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同樣走進了中國市場。1994年,柯達快速彩色沖印店正式進入中國,至2003年,遍布國內城市大街小巷的柯達沖印店已經接近8000家。從城市到鄉村,黃底紅字的柯達商標和“柯達,串起每一刻”的廣告語深入人心。
王嘯同樣是這股浪潮的受益者。“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流行‘傻瓜’相機,大家都認柯達的牌子,每天光是賣膠卷就能賣100多卷,再加上底片沖洗,利潤挺可觀。”王嘯說,以前影像加盟店的業務分為三塊,膠卷銷售、底片沖印和數碼沖印,在上世紀90年代,前兩塊業務的營業額占到80%至90%。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安全問題在商業應用中是無法回避的,如何保護公司機密,公司如何控制員工日常使用平板電腦辦公,這些都將給商用平板電腦軟硬件開發者提出新的課題和商機。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子山)據外電報道,大量的公司和>>>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6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