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 (記者 付澠) 1月16日消息,柯達頹勢盡顯,各種負面撲面而來。有媒體總結認為,在從“膠卷時代”進入“數字時代”的過程中,柯達沒有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今落寞的境遇讓人感嘆。
最近的負面報道包括:先是收到紐約證交所的警告通知,因為公司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而后又有消息稱,柯達公司將申請破產保護。
2009年離開柯達的大中華區總裁葉鶯總結稱,聽聞柯達瀕臨破產,當然難過。但市場是無情殘酷的。有云任何企業離破產永遠只有6個月,無關公關。
對柯達步入窘境的原因她沒有明說,但寫下這樣一段若有所指的話:“那些年,在與柯達同行的日子里,我們也談過‘暖水里的青蛙’,青蛙在鍋里可以跳出來,但要是在一個暖湖里呢?”
而一位曾于葉鶯在職期間在柯達上海公司工作的譚先生說得更為坦白:“在柯達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有點像外企里的國企,比較舒適,工作壓力不大。所以即使離開后,我還是對它有種家一樣的感覺。可是也常反思,身處這樣龐大的企業中,有時個人提出的想法和努力顯得渺小。當所有人都感覺到工作很舒適時,對于企業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譚先生稱在職期間主要負責將傳統膠片轉為數字的研發工作,公司的投入也日漸增加,但正當他有所建樹時,卻被調任至打印機部門:“當時柯達從惠普請來幾個高管,投入很大的力量來做打印機。但經過一段時間,我感覺這項工作很難撼動惠普等市場的主導者。”由于畢竟還是對先前的工作方向更感興趣,譚先生最終選擇離開了柯達。
他的工作經歷也許折射出柯達在轉型決策上的某些錯位。而這一點也隱現在葉鶯的離職前后,譚先生說,2008年左右公司內部時常有葉鶯即將離職的傳聞:“她這個人工作非常細心,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從了解到的情況看,柯達當時選擇她,是因為主要戰略是把傳統膠片市場做大,她也通過自己的關系、能力等一手締造了‘98協議’力壓富士,促成廈門生產基地的誕生。可是現在回頭看這個戰略反而是錯誤的,做成了反而損失更大。在轉型期間感覺她的作用就越來越小。”
而在近日,柯達公司公告稱,已經對富士膠片發起了訴訟,指責該公司侵犯了與柯達數碼影像有關的多項專利。“柯達曾經與富士膠片進行過長期溝通,希望富士像其它逾30家企業一樣,申請使用柯達領先的數碼影像技術的授權。”柯達的首席知識產權官蒂莫西·M·林奇(TimothyM.Lynch)在聲明中指出,柯達為了開發這些技術而投資了數億美元資金。言下之意,富士膠片并沒有獲得柯達授權,而一直在使用這些技術。
據了解,在此之前雙方曾就相關專利問題進行協商,但未能達成協議。此外,富士還在去年10月反訴過柯達。柯達公司則認為,“此舉試圖轉移他們(富士)非法侵犯柯達專利的焦點。”同時,對于資金上的“捉襟見肘”,柯達亦毫不避諱,稱由于富士沒有為使用未授權技術而支付補償,嚴重阻礙了柯達繼續創新并推陳出新。
公開資料顯示,在膠片產業仍是影像業主體的年代,富士是唯一能與柯達抗衡的企業,并一度與柯達形成雙寡頭形態。相對于如今積重難返的柯達,富士在膠片轉數碼的時代大潮中動作亦較快,轉型亦較柯達順利。
事實上,富士并非柯達首先就專利問題“發難”的公司,在此之前蘋果、HTC、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幾乎所有產品與拍照相關的企業,都曾因專利問題與柯達有過“來往”。1月11日,柯達還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訴訟申請,指控蘋果公司手機和平板電腦侵犯了其4項與數碼相機圖像相關的專利。同時,柯達還起訴了HTC,稱HTC侵犯了其在圖像預覽和圖像傳輸方面的專利。
這些做法看上去類似于早年的高通公司———依靠專利而非產品,獲取收益。可以參考的案例發生于2010年1月,當時柯達起訴蘋果和RIM公司侵權,官方更曾表示過,這些專利訴訟可能帶來10億美元版權費進賬。不過最終柯達敗訴,未能如愿以償。
推薦閱讀
阿里云手機通過天宇朗通的渠道資源,從去年年中發布以來,每月出貨10萬臺左右,截至1月份,阿里云手機累計出貨也接近100萬,對于手機并不是主要業務的阿里云來說這個數字已經是非常滿意了。 據消息靈通人士向DoNews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柯達被比暖湖青蛙 頹敗之勢早有預警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6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