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蘋果決定把新一代處理器A6交給三星代工,臺灣廠商還是無緣嘗到蘋果最甜美的部份。臺商雖然是iPhone的零組件和組裝主要代工環節,但享有的利潤比只有0.5%。
根據加州大學和雪城大學三位教授合寫的《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路利潤》中分析,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臺iPhone,就獨占58.5%的利潤。拿走iPhone次大塊利潤的,是塑膠、金屬等原物料供應國,占22%。韓國享有的利潤排名第3,不過也只有4.7%。雖然iPhone的零組件和組裝主要還是靠臺商,但臺灣享有的利潤比大陸還少,只有0.5%。iPad供應鏈,臺灣也只分得2%的利潤。
以下為報道原文摘錄:
蘋果大賣 沒人笑得出來
iPhone開賣即使限額、排隊,直到現在,每天仍賣出上千臺,但事實是,電信公司從史上最狂賣的手機里,卻賺不到錢。
臺灣消費者會想,“那我每個月付出的一千多元語音及上網費到哪去了?”補貼加上增建頻寬,幾乎花光了這筆收入。用戶和電信公司綁約2年,靠著電信公司的龐大補貼,一支原價兩萬多元的iPhone4,只賣3400元,以賣得最好的方案1349元計算,整整一年電信公司從用戶手中收到的錢,都還不夠彌補對手機做出的補貼。
而下載100億次的數字,更是讓所有電信業者都傻眼,這天文數字擠爆了電信公司提供的網路頻寬。“電信公司是負責提供一條管線,讓客戶直接到App Store上買東西,中間都跟我們無關,賺不到錢,”臺灣中華電信行動分公司總經理石木標苦笑說,但是另一方面,“當我們iPhone賣得嗷嗷叫的同時,網路就要再建,頻寬要更大,我們付的成本更高。”
在蘋果的強勢主導下,電信公司幾乎對每支iPhone補貼300到350元美元,反觀宏達電等手機廠的Android手機,電信公司只需掏出200美元補貼。加上iPhone使用者吃掉的頻寬,也是一般Android手機的2倍。
品牌與代工間的新角力
2010年富士康高調宣布調薪后,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在iPhone 4上市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將補貼鴻海的成本。以什么形式,補助多少,則無進一步說明。但多數代工廠并不樂觀,一名臺灣前4大代工廠的總監透露,日前美國一品牌客戶來訪,他直接探詢補貼的可能性,答案是:“根本連門都沒有。”
沒有品牌商補貼,代工廠自己吸收成本,還活得下去嗎?一名臺灣代工廠董事長十分堅定地強調:“我可以明白告訴你,代工廠在產業鏈中掌握了沉默的主導權。”
“未來,代工廠最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整個產業生態系統(eco-system),”一名管理學者強調,“隨著環境改變,要脫去管理的鞏固性,跟上時代的變化。”在消費力、代工商自身布局的幾股力道交錯下,將進入最劇烈、最惶惶不安的陣痛期。
推薦閱讀
中國加入WTO以來的十年,聯想集團最大的收獲是國際化經驗,其中最寶貴的則是“文化價值觀的輸出”。柳傳志想盡一切辦法,其中包括復出幫助聯想集團涉險過關。 11月2日,柳傳志卸任聯想集團董事長,在他看來,現在是放>>>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6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