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海淀區將著手治理中關村內部分以電子賣場為主的大廈,逐步淘汰現有的攤販式經營,建成品牌店,并引入文化創意企業等“高端要素業態形式”。小商戶電子產品維修和銷售、低端服裝、低端餐飲等已被明確禁止入駐中關村西區。
看到這則消息,筆者立馬想到不久前某地打造“白酒一條街”的事。當然,兩者區別很大,至少中關村西區的改造不涉及強拆,但也有一個共同點:某條商業街或某幾座商場的定位,由政府而非市場決定。
就中關村而言,雖有“中國硅谷”之稱,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卻在20多年前就已名揚天下。時至今日,筆者一位家住通州的朋友,遇到攢電腦之類的事情,偶爾還會繞道中關村“淘寶”。雖然近年來電子街上傳出不少價格欺詐、以次充好等丑聞,但管理機構應反省是否與其自身不作為有關,而非將罪名全部歸咎于村內業態形式,再推出一紙“低端業態封殺令”了事。其實,在消費者“用腳投票”的今天,中關村電子零售業依然活躍就已經證明了其目前的經營模式還是有一定生存理由的。
其實,即便沒有這道“禁令”,中關村也不會一直停留在“地攤水準”。隨著消費者品位、眼光、購買力的不斷提升,商戶自然會從地攤逐步“進化”為更偏重服務、偏重展示的“高端業態”,而這種由市場引導產生的“進化”無疑更加自然。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6月1日早間消息,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去年曾以鄰居庭院中種植的紅杉與槐樹影響自家房屋景觀為由,將其告上法庭,而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的最新消息,雙方上周末已達成和解。 北京時間6月1日早間消息,甲骨文CE>>>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中關村“進化”市場引導更自然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77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