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像懸浮在海外的孤兒”。胡祖六這樣形容在海外上市的被邊緣化的中國企業。
幾年前,不少中國企業扎堆去海外上市。幾年過后,有的成為全球知名企業,有的卻變成“海外孤兒”,公司的股票沒什么成交量,在上市地和國內都沒人關注,再融資更是無門。而每年的維護費用卻是實打實的支出。
與此同時,國內A股異軍突起,向民營企業打開大門;兩三年內,創投基金從一個曲高和寡無人知的概念,變成全民PE,這些PE們在國內地毯式搜羅“項目”。他們和“海外孤兒”一拍即合,中國概念股集體被獵殺更成為東風,使個別現象變成潮流。
5月26日,紀源資本合伙人卓福民、海外投行人士和擅長PE業務的律師,接受采訪時均表示,海外退市企業,更多選擇去H股上市,主要原因是拆公司原有的海外結構非常麻煩。
但是,A股的高市盈率之下,仍有勇夫。已完成私有化的倫敦上市企業東藍數碼(全稱“東藍數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召法告訴記者,之后將沖刺A股IPO,春華基金首秀的康鵬化學(NYSE.CPC),亦有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回國內上市是個長期方向”。
卓福民亦表示,有一些非常適合在A股上市的企業,如中草藥行業企業,愿意等待更長時間,回到A股上市。
海外上市:得兮?失兮?
當在海外市場不如意時,很多中國企業選擇了退——退出海外市場,回到國內資本市場。
幾年前,民營企業在國內上市很難,銀行貸款亦不是那么容易,為了籌措資金,集體奔赴海外上市。
去上市前,這些民營企業家曾有過種種美好設想。然而,向白皮膚黃頭發的人,講明白一個中國故事,并不是那么容易。沒講好這個故事的企業,其股價低迷不說,市盈率很低,股票還沒有成交量,再融資變為奢望。如果是IPO上市的,至少當時還融到過一筆錢,而那些借殼上市的,它們就不曾享受過作為上市公司的好處。
第一家從海外上市回歸到A股上市的企業是南都電源(300068.SZ)。南都電源的主體公司,2000年在新加坡借殼上市,2005年退市,2010年初登陸A股創業板。
南都電源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在新加坡上市,本意是為了獲取融資促進企業發展,結果市場不活躍,不能融資。相反,有什么事情都要公開,要召開股東會,太麻煩了。我們就主動退市了。”
坊間猜測,南都電源的實際控制人周慶治能如此瀟灑從新加坡退市,有個原因是在那前后,他在策劃旗下的房產公司上市。2004年,這一塊資產曾拿到A股IPO批文,隨后周慶治放棄上市,原因不得而知。
而上市公司的義務,卻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出。
5月26日,同濟堂(NYSE.TCM)首席運營官陳巖跟記者算起了賬:“美國上市公司的維護費用比A股和H股都高。這個費用主要分為合規費用和投資者關系費用。前者是律師費、審計費、發公告費用,此外404條款對公司內控也有要求。我們公司這一塊每年支出不少于一百萬美元。”
“另外就是投資者關系,包括請專門的服務公司,一年路演兩三次,向歐美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推薦公司。兩者加起來,一年的支出在兩百萬到三百萬美元之間。”陳巖表示。
美國羅仕證券中國首席代表馬峻告訴記者:“很多中國公司低估了上市的成本,以為就是打包上市的費用,其實每年有維護費用。有企業上市后,為了降低維護費用,會請比較便宜的律師和審計師,這也是一種辦法,能把年維護費用壓縮到一百萬美元之內。但是,當遭遇訴訟時,更易于限于被動境地。這些中介機構,拿多少錢辦多少事。”
朱召法則告訴記者,因為股票沒什么成交量,后來他們干脆不去路演,也不再請專門的服務公司做投資者關系。這樣,即使算上請懂國際資本市場的CFO這樣的隱形維護費用,這樣一年維護費用不會超過一百萬美元。
“但是,股價太低迷,我們沒法再融資,當初上市的意義完全沒有了。而且,我們作為中小企業,主要市場面向國內,在海外上市在提高公司名氣和影響力方面,幫助不大。就算去銀行貸款,銀行也是看公司實力的,我們在海外股價低,市值低,可能會誤導外界,低估公司實力。”
而眾所周知的是,A股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至少可以抵押公司股票去銀行貸款。而各大銀行,更愿意借錢給上市公司,也是慣例。
馬峻告訴記者,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都是通過反向收購上市。反向收購,類似于A股的借殼上市,上市時并沒有融到資。馬峻表示:“這一批企業中,可能有一半都沒有再融資過。”
當在海外市場不如意時,很多中國企業選擇了退——退出海外市場,回到國內資本市場。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這與索尼電腦娛樂部門總裁兼CEOKazHirai今年早些時候的說法有沖突。后者表示,在2016年前,PlayStation3仍將是索尼的重點,而下一代游戲機“現在還沒有開始討論”。 索尼CFO Masaru Kato在周四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透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外退市企業回歸國內股市 PE推波助瀾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7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