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評論】蘋果產品開賣引發搶購熱潮,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次出現了“升級版。”5月7日,蘋果iPad2國內上市的第二天,三里屯蘋果店上演了一場“全武行”。
據現場目擊者稱,排隊過程中有人插隊引起了混亂,隨后蘋果店一名外籍負責人走出毆打其中幾名顧客后返回店中,現場排隊人群要求進入店內尋找打人者,卻遭到保安阻攔。在雙方沖突中,蘋果店鋼化玻璃門被擠倒并摔碎。
這場因搶購引發的血案,隨即輿論和群眾的引起廣泛關注。有人說,“黃牛”就是該打。所謂黃牛,指那些一次性采購大量貨物后高價銷售的人。但到目前為止,公安機關并沒有明確表示涉案人員是否是黃牛。反過來說,就算是“黃牛”,就該通過暴力手段解決嗎?
還有人認為,這是蘋果“饑餓銷售”惹的禍。饑餓營銷,指通過限量或限時策略,引起消費者的更多關注和重視,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實現產品銷售的目的。不難看出,這是商家深諳消費者“嘗鮮”心理使出的一種策略。
但無論是哪種觀點,蘋果都脫不了這起事件的干系。
首先,無論是不是黃牛,都不應該打人。打人侵犯人員,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這樣的法律規定。那名來自“最重視人權”國家的負責人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無論是哪家企業,坐在負責人位子上的人都該知道其行為不止代表個人,同時代表了公司的形象。想必蘋果的負責人也不會例外。上述假設成立的話,是不是可以推斷“任意施暴”就是蘋果的公司文化?
恐怕并非如此。據筆者了解,在全世界范圍內這樣的事件也是獨一份。那么,是誰賦予了他打人的權利?還是他覺得,就算這樣也不會給蘋果帶來負面影響?
此案的最新進展很好的解答了第一個問題。據悉,雙方最后達成和解,蘋果最終賠償2萬元給被打者,而那名外籍負責人已經消失不見。這個了結說明蘋果承認了錯誤,盡管目前為止還不知道會不會對蘋果系列產品的銷售帶來負面影響,但已經有不少“果粉”聲稱會一如既往的支持蘋果系列產品。
再來說說“饑餓銷售”。有人認為,在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大國,“饑餓營銷”極易產生混亂。此次事情,說是意外,其實也是一種必然。
從心理學上說,人們往往在供不應求的心理暗示下為了保障自己利益做出極端行為。北京購車新政策出臺之前,就發生消費者為了搶到車輛故意打破車窗的事情。這次的事件只不過是變相的升級版本。
但有趣的是,此次糾紛后,蘋果取消了每人限購2臺iPad的政策,或者蘋果也意識到“饑餓營銷”這回玩出了火。但業界也有聲音表示,這反而會助長了“黃牛”行為,造成真正的供不應求。
對此,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指出,“中國消費者有個心理,越是非正常渠道獲得的東西,越有優越感。蘋果正是吃準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雖然‘黃牛’們炒高了價格,但消費者還是買賬,而且更加積極。”
可以說,蘋果的“饑餓營銷”不僅給“黃牛”提供了肥沃的熱土,更是這起“打人”事件最終的“導火索”。聰明的喬布斯這回也出了個糗。
筆者認為,iPad就是個3000多元的平板電腦。所謂的品味和價值,只不過是一種銷售手段。多元化的社會里,一個蘋果產品真能代表什么?而在調查中,有1/5的蘋果手機iPhone用戶稱他們的主銀行賬戶幾乎常常處于透支狀態。
所以,有個蘋果產品說明不了什么,為了它發生血案更是不值得。
推薦閱讀
在筆記本代工市場與中國臺灣企業纏斗4年后,全球第二大電子代工巨頭新加坡偉創力有些體力不支,可能要讓出這塊市場了。截至目前,偉創力消費類電子代工業務僅占其全球營收10%左右。 在筆記本代工市場與中國臺灣企業纏>>>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7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