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兩個行當稱自 己的客戶為‘用戶’,一個是毒品販子,一個是軟件。”這是Sun創始人斯考特·麥克尼利(Scott McNealy)早年諷刺微軟的話,有些偏激的他把賣軟件與賣毒品相提并論。他的意思是指人們需要不斷地購買微軟軟件的升級版,這會讓人們漸漸地陷入誘惑 而不能自拔。
首輪對手選上英特爾
“我是坐在高處大聲傳教的人。”麥克尼利說,“微處理器芯片的發展方向只能是RISC,它必將把英特爾和摩托羅拉的芯片統統分解為沙粒!”
1982年,斯坦福大學學生麥克尼利、威諾德·考斯拉與另外兩個年輕人一起創辦了“斯坦福大學校園網”,其英文首個字母縮寫為Sun,隨后 Sun公司成立。起初是由威諾德·考斯拉擔任Sun公司CEO,麥克尼利任公司生產部經理。兩年后,公司董事會炒了威諾德的魷魚,由麥克尼利暫時出任公司代理CEO,以便他們可以物色到一個更加合適的人選,但似乎一直沒找到更合適的人選。
創業之初,Sun的目標定位在高檔工作站,可用來進行電腦輔助設計、制造和圖形處理,定位于企業級應用。
與大家普遍印象不同的是,Sun的著名口號“網絡就是計算機”并不是麥克尼利創造的,它是1984年由Sun的第五位員工John Gage提出的。1986年,Sun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當時的股票代號是SUNW,即太陽工作站的縮寫。
麥克尼利后來回憶說:“當時,Sun的發展速度真可謂是一日千里,但那時也有一些強勁的競爭對手和我們進行殊死搏斗……”
當年參與創建Sun公司的威諾德·考斯拉回憶道,麥克尼利總是知道Sun公司獨特的商業策略應該是什么樣子。麥克尼利稱:“如果我們不能成為這個行業前三名的廠家,我就不做這生意!”
Sun最初的工作站采用的是摩托羅拉的芯片,很快Sun開發出自己的RISC架構的SPARC芯片,并以此為核心推出新的工作站,廢除了自己原來的以摩托羅拉芯片為基礎的產品線。Sun此舉打亂了原有的工作站市場格局,使競爭對手措手不及,工作站領域原有的龍頭老大阿波羅電腦公司被Sun打得一蹶不振。
接著,Sun毫不手軟地將目標放在曾是自己“老師”的摩托羅拉身上。一年之內,稱雄一時的摩托羅拉工作站節節敗退,最后退出了該領域。此時的麥克尼利志滿意得,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生活“仿佛巧克力派一樣甜蜜”。他酷愛打高爾夫球,對他來說,每做成一筆大生意都“像打進一個球一樣刺激”。公司后來還專門為他準備了打高爾夫球的一切設施,每天早晨,他都會打一會兒。
20世紀80年代后期,橫掃工作站領域后的Sun,計劃涉足個人電腦,麥克尼利劍鋒直指直CPU芯片霸主英特爾公司。
麥克尼利決定效仿IBM開放PC標準,從而打垮王安、擊敗蘋果那樣,采取開放和結盟的策略。麥克尼利代表Sun宣布:凡有意開發SPARC芯片的公司,他們都可以提供最詳細的資料。SPARC技術很快就授權給一大批半導體廠商,他甚至派員到中國臺灣游說,希望依托那里新興的半導體工業園醞釀出SPARC國際聯盟。
而對于英特爾的重要盟友微軟,麥克尼利則準備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稱“摧毀微軟是我們每個人的任務。”
槍聲沒有在預設戰場打響
“在(微軟)NT上運行你們的大型應用軟件嗎?那你們這些人平時過家家時玩什么?”Windows NT是微軟為企業級用戶開發的操作系統,其價位比Sun 1991年開發的Solaris操作系統便宜,但其早期版本性能要比Sun的產品遜色。麥克尼利把運行NT戲稱為“過家家”,意思是正規的企業不會用微軟 產品來執行重要任務。
Sun原準備挾高端市場成功之威,向下覆蓋桌面級的PC領域,通吃這領域的CPU和操作系統兩塊市場。但這一次,麥克尼利遇到了強悍的對手:微軟的蓋茨。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基于微軟操作系統的PC年銷量在1000萬臺左右,而包括Sun在內的基于UNIX操作系統的計算機年銷量在百萬臺左右。 微軟在數量上占優,但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把持在Sun手中。微軟對這一塊市場很垂涎,而且為了防止Sun下探,蓋茨決定先敵而動,及早發力高端市場,其武 器就是Windows NT。
當時,微軟在產品尚未成型時,就開動宣傳機器,推廣Windows NT,顯然,微軟的影響力大于Sun。Sun為了保有高端市場的地位,不得不就地防守。
Sun的核心利益是賣裝有自己操作系統和芯片的工作站、小型機以及后來的服務器,理論上講可以在操作系統上與微軟合作。可麥克尼利認為,“和微軟合作有很多的條件。而不管什么公司,只要與微軟合作,他們自己都會受到很大傷害,自己公司的規模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別與微軟合作”成了麥克尼利的口頭禪。因此Sun的目光越過其的直接競爭對手,如IBM、DEC、惠普、SGI,緊緊地盯上了微軟。在上世紀 90年代中期的一次IT界大會上,麥克尼利向與會者展示了Sun的新產品,當需要輸入口令時,麥克尼利告訴觀眾,口令是:“Say No2NT(對NT說不)”。
麥克尼利屢屢抨擊微軟壟斷霸權,他曾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生活在一個只有微軟的世界里。”麥克尼利不僅這樣說了,而且也付諸行動,他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成功地游說美國司法部對微軟進行反壟斷調查。
對于大眾來說,Sun的產品高深復雜,離他們很遠,可是麥克尼利辛辣活潑的語言,如“微軟的壟斷把用戶牢牢系住,這好比銷售汽車,但不安裝剎車裝置。用戶購買時,需要額外安裝并收取費用”,則讓大眾印象深刻,這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Sun的知名度。
Sun公司公關部的職員經常勸麥克尼利出言謹慎,但他似乎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他說:“有時我在臺下聽到那些所謂的教授和專家們在臺上喋喋不休地信口雌黃時,實在是忍無可忍,于是,我就會憤然起身,義正詞嚴地把事情的真相一五一十地講給所有在場的觀眾。我只想說明一點,真話往往會讓人覺得滑稽可笑和刺耳難聽,可它卻是真實無偽的,而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被虛偽的假話所哄騙。”
當然這是麥克尼利的觀點,不知道他是否聽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年輕人沒有資格說真理。”
在上世紀的整個90年代,雖然采用微軟NT操作系統的PC服務器不斷蠶食以Sun為代表的UNIX服務器的市場,但Sun仍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原因有兩個:一是當時IT市場需求旺盛,微軟與Sun雖有交集,但基本上都可跑馬圈地;二是Sun是UNIX恐龍群中的霸王龍,它可以吞噬其舊有對手,占有其領地。
Sun公司可能也看出了問題的所在,決定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在PC領域,由于英特爾與微軟聯盟的強大把守,很難突破,Sun決定從更廣闊的消費電子領域發起沖鋒,它的有力武器是Java。
Java:一杯悠長的苦咖啡
“Java到現在一共虧了多少錢?”1995年下半年的一天,麥克尼利問他的首席技術官埃里克·施密特(此君日后成為谷歌 CEO)。
“大約100萬(美元)。”施密特回答道。
“聽著,”麥克尼利嚴肅地說,“把預算增加10倍,你要給我虧1000萬才算完成任務!”
這一年,Sun公司的Java正式對外發布,公司撥出充足的費用來作推廣。
Java的前身Oak(橡樹)早在1991年就誕生了,其目標是繞開電腦,設計一個在任何設備都能運行的軟件系統。
在起初的幾年里,Sun想把它固化進芯片中,用在手機、互動電視、電子游戲機等家電或是工業用自動化系統中去。Sun曾與三菱、法國電訊、華納公司接觸過,但無一家公司對此感興趣,因為這種芯片每個造價要50美元。
蹉跎幾年后,互聯網大潮興起,Sun決定換一種方式來推廣Java,即對任何非贏利性使用都是免費的,對贏利性使用也只是象征性地收一點錢。
當時,微軟最頭疼的競爭對手網景創始人安德森看過后,發表評論說“這些人做的東西很好,是無可爭議的新技術”,網景隨后買了Java牌照,與自己的瀏覽器一起免費在互聯網上發放,數月后就有數百萬臺聯網電腦有了支持Java的瀏覽器。
1995年下半年,麥克尼利四處奔走,簽署了一個又一個Java授權合同,網景、Oracle和IBM等公司都表態支持Java。
此時,微軟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要尾隨網景,避免在瀏覽器領域被甩掉,另一方面,Java可以在任何硬件、操作系統上運行,這繞過了微軟的搖錢樹:Windows操作系統。微軟經過綜合考慮,認為當時最要命的“敵人”是網景。1995年12月7日微軟對網景宣戰的同時,對Sun示好,許諾要把Java運用到微軟的新版瀏覽器中,同時,決定購買Java授權。
整體而言,Sun收到的Java授權費,和其投入相比很有限,但Java為Sun帶來了榮耀,帶動了Sun的服務器和操作系統的銷售。到了上世紀末,Sun的市場總值一度攀升到2000億美元的最高峰,股價高達每股247美元。美國《商業周刊》曾評價說:“Sun這顆星從沒有這般明亮,麥克尼利網絡計算的理念從沒有這么近于實現。”
志滿意得的麥克尼利稱,“我們是.com前面的那一點”。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東芝今天表示,計劃在未來3年內向環境和能源領域投資7000億日元(約合85.7億美元),以滿足基礎設施項目的需求。 北京時間5月24日上午消息,東芝今天表示,計劃在未來3年內向環境和能源領域投資7000億日元(約合85.7億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曾經“炙烤”英特爾與微軟的Sun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7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