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更多的身份是一名慈善家,而不是企業家。
早在2008年6月,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正式卸下微軟董事長的職務,退出微軟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轉任微軟非執行董事長。
不難理解,當微軟宣布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的時候,一直在前臺為交易做解釋的是CEO史蒂夫·鮑爾默,蓋茨選擇沉默。然而,這筆交易既然受到董事會批準,沒有微軟最大個人股東蓋茨的支持是難以想象的。
事實上,有分析指出,鮑爾默之所以能夠抵制資本市場的一片噓聲,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伙伴蓋茨的支持,因為他們兩人共同持有的股權超過10%,像微軟這種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有這個比例說話就很見分量。
直到現在,盡管外界無從知曉蓋茨對于這宗并購究竟持有何種想法,回顧蓋茨過往的策略應對,以及其對于未來技術的前瞻性考慮,或許有助于窺探這位微軟創始人對于此宗收購的設想:這也許是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注的最新戰略期權。
而過往30年微軟與蓋茨的成功歷程表明,只要戰略指向明晰、執行有力,何時行權、行權收益幾何只是細節,其更可能給公司乃至整個互聯網界帶來顛覆性的進化與變革。
用戰略期權管理不確定未來
比爾·蓋茨從不貿然做出承諾,而非常善于創造類似實物期權的戰略組合以應對不確定性,對多個操作系統同時下注便是典型案例
無疑,蓋茨絕對是技術天才,而且具有充分的技術前瞻性,在技術更新迅速、充滿不確定性的IT行業,微軟在其主持的30余年中,持續取得了成功。
不過,根據管理學者邁克爾·雷納(Michael Raynor)的研究,蓋茨戰略制定的一個聰明之處在于,他并不貿然做出承諾,“一條道走到黑”,而非常善于創造類似實物期權的戰略組合,以應對不確定性,時刻能為取得成功做好準備。
微軟如今能主宰計算機個人操作系統領域,源于視窗操作系統的崛起,然而,現在人們容易忽略,蓋茨曾對多個操作系統同時下注。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1988年微軟參加Comdex(計算機行業最大的年度銷售展覽之一)時期的情景。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服務中心內不僅為在保修范圍內的“蘋果”等產品提供維修服務,而對于顧客在海外等其他市場購買的產品、或已經超過保修期的“保外”產品,該中心也會提供咨詢、檢測和維修服務。 昨天,本市最大的e快綜合維修服務中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Skype 蓋茨的移動互聯時代新戰略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7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