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因“曝光國美財務漏洞”一事再度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據報道,陳曉私下表示,電器連鎖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賣場經營模式已導致供應商不堪重負。此番言論在供應商中贏得了廣泛的認同。
事實上,盡管陳曉在不久后對相關言論進行了解釋,但在筆者看來,陳曉所言在家電零售圈子里其實并非新聞,只不過是把業界眾所周知的“潛規則”的窗戶紙捅破了而已。
長期以來,國內銷售賣場為規避經營風險、尋求快速擴容捷徑,已經蛻化為零售物業的管理者角色。其短視的粗放經營模式,不僅忽略了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而且侵占了供貨商的權益,更讓銷售終端面臨故步自封的窘境。國內銷售賣場的運作秩序亟待厘清。
回顧以往,國美電器的成長史也是國內家電零售業的“神話”。這家1987年起步于北京珠市口一間幾十平方米房間中的小店,現已成長為業內“巨擘”,而其速成的秘訣恰恰在于被稱為“類金融”的經營模式。
直白地講,就是國美電器憑借其在產業鏈中的強勢地位,采取向供貨商延長付款周期、長期大量占用往來資金的操作,在財務的角度看相當于獲得了一筆數額不菲的短期融資,“類金融”之稱由此得名。此外,供貨商為了在國美的賣場內獲得一席之地,不得不接受“進場費”、“過節費”等名目繁多的收費,并源源不斷地被計入國美報表“其他業務收入”科目之中,而且成為最終凈利潤的主要貢獻來源。
由此,在供貨商的“資金支持”下,國美電器的門店數量迅速擴容。而零售商規模膨脹對供貨商而言,則是更大的促銷人員成本、更多的樣機陳設以及更多的進場費用。而傳統的零售商應該是靠買賣差價賺錢,就此而言,國美、家樂福等依靠進場費謀生的零售商并非真正的商業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陳曉對國美運行現狀的評論一經曝光,很多供貨商積聚多年的抱怨之聲隨之大量跟進。
其實,在這種不承擔進貨風險,甚至連銷售人員都由供貨方派駐的銷售方式中,國美電器已經遠離了真正的零售商概念,越來越接近于場地租賃地產商了。需要提及的是,在規避風險、快速獲利的企業本性驅使下,這種“重租賃、輕自營”的模式在各行業零售商中被廣泛推崇。
近期,上海華聯超市銷售染色饅頭事件再度將“行業秘密”大白于天下。據媒體披露,現在超市熟食檔大多是自主經營,或由超市承包給食品公司。在這一過程中,超市更多地扮演起了場地租賃者的角色,消費者購買到的食品品質如何,就要視供貨商的“良心”而定了。為了彌補市場聲譽,上海華聯超市隨后宣稱將強化對進貨產品的質量檢測工作,并將問題饅頭的供貨商告上法庭。但是,這些亡羊補牢之舉難以平息消費者的斥責之聲。
而進場費的盈利體制本是零售商所搭建,讓其自我放棄又談何容易呢。
不可否認,零售商坐收租金獲利遠比自購自銷來得輕松愜意。但遺憾的是,市場中從來都沒有免費的午餐。零售商投機取巧的代價,是采購功能弱化、商品結構調整能力喪失、零供關系脆弱等生存根基的動搖。應當看到的是,零售商如今的獲利法寶皆源于豐富的客戶資源,一旦其信譽受損、消費者“用腳投票”,供貨商極有可能不再唯命是從,膨脹的零售門店將立刻面臨致命打擊。
相形之下,歷經大浪淘沙所鑄就的世界最大連鎖零售商沃爾瑪,更為堅守自己的市場定位。在沃爾瑪進入我國北方市場之初,就不計成本,著手建立起了物流中心。雖然當時沃爾瑪的門店數量偏少,難以為物流中心帶來規模效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物流中心的績效逐步發揮出來,不僅將沃爾瑪的庫存、訂貨、配送和銷售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而且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商品服務,沃爾瑪品牌的市場影響力與滲透力由此得到了強化。
物美價廉一直是消費者購物的選擇標準。國美、家樂福等零售商在進場費模式中竊喜之時,當初吸引客戶紛至沓來的光環正逐步暗淡。在業內競爭日趨白熱化、供貨商紛紛自建銷售渠道、網購等現代購物模式興起的語境下,零售商如果不敢革新,則距被市場淘汰的厄運恐怕不遠。就此來說,陳曉之言,未必不是一劑苦口良藥。
推薦閱讀
漢王科技的存貨計提存在重大隱患,已經出現大幅減值的原材料和產成品,竟然沒有計提一分錢的跌價準備。數據顯示,2010年底公司的存貨余額已高達4.6億元,而其主打產品電紙書在今年一季度的價格同比大幅下降32%。 頂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陳曉的話捅破業界“潛規則”的窗戶紙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7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