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依然在全球狂歡,無所不在。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個世界工廠卻并未誕生出偉大的制造巨頭。盡管海爾洗衣機登上百老匯大街上的巨幅廣告;巴西球星羅納爾迪尼奧在電視屏幕上舉起了他的手提電腦:一臺聯想電腦;而早在2000年,“步步高”特邀施瓦辛格擔任AV產品的形象代言,與他簽了兩年合約。兩年內,阿諾不得為國內其他AV品牌做廣告。
“中國制造”在全球的洶涌的廣告攻勢透露出,中國人想征服世界的雄心。中國大企業們渴望在全球的各個角落一試身手,他們并不畏懼那些跨國大公司。
根據經濟咨詢機構HIS環球透視的估算,2010年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國家——這是110年來美國首次丟掉這個寶座。去年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略高于美國的19.4%。但是隨著成本的不斷攀升,中國的出口增速已開始放緩。那么“世界工廠”是否正在喪失其競爭優勢?中國制造又將如何進行升級?
來自調查機構 Markit對中國400家制造企業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制造商們的銷售額在不斷上升,但其增速卻在放緩:自2009年以來,新訂單(包括出口訂單)和產出均出現了下滑。
中國制造業優勢是否在被消解?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曾公開指出,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是由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構成。而當我國的生產規模和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必然要向資本和技術優勢過渡,而在資本和技術優勢尚未形成增長的支撐點之前,過早地失去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支撐,將使經濟增長進入到十分困難的階段。
沒錯,“中國制造”的確面臨著壓力。新的“中國制造”模式又在哪里?中國制造業必須要進行產業升級的空間究竟在哪里?智道咨詢公司總裁張凱認為,“不過,從長遠看,成本上升會起到反促進作用,即讓企業不得不選擇轉型或者創新”。
這是一個根本的改變嗎?
翻看世界經濟史,中國制造早在19世紀早期就輝煌過,其時占全球制造業產出的份額在1830年幾乎達到30%,在1900年降至大約6%,在1990年進一步降至大約3%。
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以低價為競爭力的“中國制造”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于中國產業升級,中國社科院工經所所長金碚認為,“產業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僅靠政府規劃出一個新興產業,然后企業照著去發展就可以了,這樣是行不通的。只有企業自身才能使得自己生產出來的新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競爭力的表現之一就是中國的產品在價格仍然有競爭力。這同樣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企業如何尋找到增強競爭力的新源泉,因為只有當企業能夠提高效率,找到新的競爭源泉,能夠使得我們的產品繼續保持技術的先進性和價格的優勢,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
中國企業正在走向高端市場。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托雷多藝術博物館中,有一個造價3000萬美元的“玻璃館”,這是美國“玻璃城”的象征,這座“玻璃館”卻不是用美國本土玻璃制造的,而是用進口自中國的工藝復雜的、彎曲的玻璃建造的!度A爾街日報》這樣描述,整個美國沒有哪家公司有能力滿足這座流線型館舍的尖端建筑規格,而負責托雷多“玻璃館”項目業務的中國企業,是總部位于深圳的中航三鑫。
模仿技術會引起衰退
很顯然,中國企業的選擇不再只是生產發達國家公司所不愿做的廉價的商品,它們正在走向高端。依靠OEM、貼牌、代工等方式,依靠廉價的成本賺快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制造要過渡到創新以全球化應對全球化的階段。”張凱認為。
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制造”究竟要怎樣實現升級?“中國制造”是否會實現螺旋上升,日本在80年代的崛起或許能給予啟示。上世紀70年代,人們常常對在全球市場大踏步前進的日本企業嗤之以鼻,認為它們是生產低成本、低質量產品的山寨企業。但后來,它們被視為創新者和新崛起的力量的代表,全世界都在模仿日本的創新故事。
在80年代, 日本總是通過引進, 模仿國外先進技術來發展本國的經濟。在80年代以后,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日益加劇的貿易摩擦,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靠引進國外技術,其經濟不會獲得高速持久發展。這種“模仿技術”必將使其國際競爭力走向衰退。因此,日本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上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決定由“貿易立國”戰略轉向“技術立國”戰略, 特別強調“技術創新”。因此,日本政府開始采取各種有力措施, 加強對民間企業的技術轉讓,如通過設立專門機構,進一步密切同企業的關系,使技術轉讓得以更順利地進行。從此,“產官學”結合成為日本在工業技術上通過引進、吸收、改良和發展等方式趕超歐美國家的成功模式。
資料表明,中國企業的研發支出已超過日本,即將超過歐盟,并在未來20年內達到與美國相當的水平。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數據,2008年,華為注冊的專利數量位居全球企業之首。
而目前,華為已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達拉斯及硅谷、歐洲、印度班加羅爾以及中國設立了14個研發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球研發體系。華為還與全球前50位運營商中的36家展開技術合作,建立了近20個聯合創新中心。
創新發生在市場中
毫無疑問,升級首先來自于創新。讓我們看看GE全球CEO杰夫·伊梅爾特的著名觀點——“反向創新”,即將這種在發展中國家開發新設備、然后銷往全球市場。這個做法與跨國大佬們過去采用的“全球本土化”模式背道而馳。
咨詢機構安邦認為,在長期作為“世界工廠”的全球產業分工中,中國企業承擔了低端制造、廉價輸出的歷史角色。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也積累了相當程度的制造能力和技術能力。在發達國家企業“退化”到只有依靠知識產權才能吃到普通市場的大餅時,中國企業也就有了機會。
但真正成為世界級制造巨頭,這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道路。如果要真正做到世界級品牌。“所有人都在說,中國是全世界的加工廠。但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和創新還相對比較弱,很多廠商都是抄襲國外的創意來做開放的設計。為了真正實現突破,必須要從傳統工藝和研發入手。”一位中國制造企業的負責人說。
正如咨詢公司埃森哲的馬克·福斯特所言:“創新并非閉門造車,它發生在市場中。”
這意味著科技創新并不一定帶來經濟成功,商業模式創新更為重要。
推薦閱讀
市場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分析預測,LED背光應用需求量將于2013年達到高峰,之后將逐漸降低。主要系因為由于技術的提高,LED亮度提升,使用顆數將減少。例如背光模組中的側光設計,逐漸從長邊入光,改成短邊入光。至>>>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能誕生世界制造巨頭嗎?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8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