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做大了自然是要上市,雖然也有華為這樣的例外,但是國內企業對IPO(首次發行)的熱情一直很高漲。不過在IPO狂潮中,神舟電腦無疑是最悲情的企業。日前神舟電腦創業板上市申請被否,這是它第三次倒在上市門檻前。2005年神舟電腦控股公司新天下集團在香港申請上市未獲通過,2008年神舟沖擊中小板亦被拒。連續三次被否,這對于一家志在做“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電腦企業來說,無疑是個諷刺,口號喊得震天響也沒用。
從根本上說,神舟電腦不符合創業板所要求的“兩高”特征——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其過關失敗絲毫不出人意料。就高成長性而言,創業板要求遞交上市申請的公司最近兩年營收增長率不低于30%,而神舟電腦在2008年—2010年的營收增長率僅為9.7%,這與眾多其他創業板上市公司動輒30%甚至翻番的強勁業績增長形成了巨大落差。現在PC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而神舟電腦的掌門人吳海軍更是被人稱為“價格屠夫”,將PC當做“白菜”來賣,產品價格比競爭對手要低不少,在這種情況下,神舟電腦要發展、要盈利只能走“薄利多銷”的道路。但是“薄利”了未必能“多銷”,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2009年底,神舟以1.27億元的天價拿到了央視廣告IT行業的標王,當時的吳海軍豪情萬丈地放言,當年神舟電腦將實現200萬臺的銷量,2010年將會沖擊300萬臺。不過,這次公開披露的招股說明書讓吳海軍的“大話”露了餡:2010年神舟電腦的銷量只有32.68萬臺。在“微利”的整體環境下,自身表現又很平庸,神舟電腦的高成長性讓人深深懷疑。
在高科技性上,雖然神舟電腦獲得深圳市稅務部門頒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并因此獲得巨額稅收優惠補貼,但是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神舟電腦似乎并不符合所謂高新技術的標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要求“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3%”,2008年和2009年神舟電腦的銷售額俱在35億元以上,但是研發費用的比例都不足3%。
不具有“兩高”特性,不明白神舟電腦和吳海軍為何還要在創業板闖關,也許是之前“成功”的例子讓他們心動。比如朗科科技,這家U盤起家的IT企業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業績不是一般的好,但是上市后一披露財報,讓人大跌眼鏡,凈利潤居然負增長,哪里還有績優股的影子,高成長神話被徹底打破。如果神舟電腦早一點申請在創業板上市,說不定還有成功的機會,但是現在這種“靚女變丑女”的現象多了,監管部門的警惕性自然會大大提高,審核自然會更加嚴格,也會更加強調企業的“兩高”特性。
除了“兩高”特性不足,神舟電腦未能闖關成功的另一敗因可能就是吳海軍自身。沒有吳海軍自然不會有神舟電腦,但是有了吳海軍,神舟電腦的上市難度加大了。吳海軍直接和間接控制的神舟電腦股份達92.73%,即使上市成功公開發行股票后,吳海軍及其控制的股權仍然達到83.46%,處于絕對控股的地位。這種“個體戶”式的股本結構,是本次神舟電腦上市失敗的“致命原因”,讓外界很是擔心大股東侵害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的風險。
神舟電腦“屢敗屢戰”的勇氣是值得敬佩的,但是他們未來還能有機會跨過IPO這道坎嗎?應該說,很難。
推薦閱讀
不少媒體都報道了有關微軟或谷歌就收購事宜與Conduit談判的消息,不過Conduit均未予證實。該公司首席營銷官肖爾·奧爾默特(ShaulOlmert)曾表示,Conduit不會接受報價低于1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他是以色列前總理埃胡德>>>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三次上市三次被拒 神舟電腦悲情IPO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8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