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行賄案”三個字高頻率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跨國企業曾經的光芒也變得黯淡起來。
日前,IBM公司再次曝出在華“行賄”丑聞: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其在1998年至2009年間,以提供跨國旅游、娛樂、禮品及現金酬勞等多種形式,行賄中韓等國官員,違反了美國《反海外賄賂法》(FCPA)。
此前有評論指出,中國商界中的“潛規則”是導致跨國公司群體 “異化”的原因,真的是中國的商業環境土壤催生出了壞種子嗎?
“跨國公司自身的商業倫理和內控制度存在缺陷,為攫取巨額經濟利益而不顧道德、制度和法律約束,(以至于)海外賄賂已經成為它們獲得訂單、贏得業務的重要手段。”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顧問陳和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總結。
“洋行賄”,跨國企業的集體墮落
在日前曝光的IBM行賄案中,SEC方面表示,2004年至2009年期間,可以查實的IBM在華違規作案就高達114起。事實上,這并不是 IBM第一次在華涉嫌行賄,上一個丑聞的紀錄可以追溯到2002年至2004年期間,該公司向中國建設銀行原行長張恩照進行行賄。
在此之前,已經有諸多跨國公司涉嫌在中國“行賄”,其中包括朗訊、德普、IBM、家樂福、摩根士丹利等一批耳熟能詳的大型跨國公司……
國內民間經濟分析機構安邦集團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事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
2005年“德普案”爆發的時候,德普美國總公司財務總監JimBrill對媒體的回應是:“行賄本來就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行為,以后會隨時警惕此類事情發生。而DPC也僅僅在中國發生了這類事情。”
不過,六年之后,IBM案牽扯出了其在韓國、阿根廷等國也有類似的行賄案件,且日本政府緊急向IBM追繳企業所得稅,金額高達300億日元(約22.74億元人民幣),創下迄今為止日本國內金額最高的偷稅漏稅案。更多的聲音在告訴記者,“洋行賄”的內因或更大于外因。
湖北民營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武漢麥立金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曾慶學博士在郵件中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個企業自身企業文化堅守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是企業克服行賄產生的第一股力量。”
曾慶學認為,跨國企業行賄涉及兩個方面,也就是“兩股力量”。第一個方面就是上文所說的企業自身堅守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第二個方面才是企業所處的環境,“這兩股力量此消彼長,只要企業在經營,就一直在打架。”
無獨有偶,陳和午也把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第一主要原因歸結為企業內控自身。陳和午認為,雖然我國發展中的經濟環境和未完善的法律體制也是構成跨國企業行賄的原因,但跨國公司自身的商業倫理和內控制度存在著缺陷,“為攫取巨額經濟利益而不顧道德、制度和法律約束,海外賄賂已經成為它們獲得訂單、贏得業務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洋行賄”確實并不僅僅發生在中國。早在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出臺之前的1976年,美國證監會就在一份名為《可疑與非法企業支付行為的報告》中指出,有超過400多家的美國企業承認有過可疑或者非法支付行為,這些企業通過贊助的形式,向外國政府官員、政治家以及政治團體共計支付了超過 3億美元的費用。在這些企業中,有超過100家都位居行業500強之列。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StylisticQ550首次在CeBIT展出,主要面向企業用戶,使用Windows7系統并保留了其他平板電腦所不具備的安全性能,比如加密存儲、指紋掃描和智能卡讀取等。 3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富士通近日曝光了Stylistic Q5>>>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8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