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直營店經銷商區別對待
蘋果經銷商虧損上億元
3月3日,蘋果宣布第一代iPad降價1100元;3月4日,兩周內購買一代iPad的消費者可以返還差價的消息傳開。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由此第一次知道了蘋果還有價格保護策略:如果自你收到貨物之日起14個日歷日內,蘋果降低你購買的任何產品(促銷/特定/折扣/翻修產品除外)的價格,可以要求退還或貸記對你收取的價格與目前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但這引發了另外一個矛盾:蘋果在華的價格保護僅限于蘋果網店和四大實體店,其他經銷商被排除在外。
這種差別對待令消費者不滿。記者在3·15電子產品投訴網站看到,過去的一周,關于蘋果經銷商拒絕返還差價的投訴驟增,截至3月13日零點,有近三百條投訴。
此舉更令經銷商叫苦連天。有業內人士爆料稱,截至3月10日,蘋果在華的渠道商因iPad一代無預警降價及官方返差價造成的經濟損失已達上億元人民幣。渠道內甚至流傳著一個悲慘的傳說,某家擁有十幾家中型店面的經銷商損失超過一千萬。一批大型賣場自掏腰包加入補差價的行列,據京東商城劉強東透露,他們為此付出了400萬元人民幣。
而有外地經銷商透露,上周蘋果授權經銷商收到一封來自蘋果的郵件,提及的價格保護政策令商家頗為不爽:任何價格保護的提供與否,完全由蘋果自行決定。
蘋果iPad二代濃妝重彩地登場了,不過盛宴不屬于中國的“果粉”們。尤其是一代iPad降價引發的“差價門”還沒有平息。面對雙重標準、服務歧視等指責,面對部分經銷商自掏腰包返還差價的做法,蘋果公司選擇沉默。
習慣制定游戲規則的蘋果,似乎有些傲慢地得罪著龐大的中國渠道商。蘋果想做什么?這種做法是否合情合理合法?中國消費者第一次見識了“價格保護”,帶給業界的還有怎樣的啟發?
涉嫌服務歧視,蘋果會被追責嗎?
“最終的板子可能打不到蘋果身上,因為消費者只能投訴經銷商”
中消協首席律師邱寶昌指出,無論消費者從哪種渠道購買iPad,都是蘋果公司的用戶,應該享受同等的權益。不能有選擇性地對待,相關的價格保護條款應適用于所有用戶,否則對用戶不公平,也必將傷害用戶的信任與忠誠度。不過他同時指出,要在法律層面上認定蘋果公司違反法律法規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經銷商與消費者之間的買賣合同,從法律的角度來看,跟蘋果公司沒有關系。
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盡管有很多投訴,但是最終的板子可能打不到蘋果身上,因為消費者只能投訴經銷商。
業界專家陳永東也表示,只要是蘋果產品的購買者,蘋果公司就應該公平對待,否則將涉嫌服務歧視。只要是在正規的渠道購買且有相應的發票,就構成了起碼的買賣關系,要補償就應該一視同仁,否則就是服務歧視。
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武高漢指出,關鍵是蘋果公司的承諾里有沒有對消費者進行限制和區分,如果沒有就應該對所有消費者一視同仁。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投資公司Cowen分析師彼得·戈德馬徹(PeterGoldmacher)指出,惠普應當收購RedHat。RedHat銷售開放源代碼Linux產品,市值為78億美元。文章指出的惠普的其他收購目標包括賽門鐵克、Teradata、Informatica、BMC、CommV>>>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8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