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終于還是離開了。在經(jīng)歷了去年9月特別股東大會的慘勝之后,他終究還是沒能抵擋住大股東黃光裕家族的壓力。去年12月,先是黃家代言人鄒曉春和黃燕虹擠進了國美董事會;今年,一直在幕后活動的黃光裕夫人杜鵑的資產(chǎn)又獲得解凍。這個時候,他在國美的日子其實就已經(jīng)數(shù)得著了。此前一直與他站在同一條戰(zhàn)壕的貝恩為了自己的利益最終還是背叛了他;于是,他出局了。
在很多局外人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場管家背叛主人但最終受到懲罰的肥皂劇,陳曉就是那個可恥的管家。可是,事實上確實是這樣嗎?
非常湊巧的是,我在前天見到了一位國美的老臣,本來是談別的事情,但是聊著聊著就聊起了國美。令我吃驚的是,這位跟隨了黃光裕多年并曾經(jīng)在“上書房行走”的國美老臣卻大大地夸獎了陳曉一番,而對于自己老東家的評價反而沒有那么的高。
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這么回事。實際上,很多人忽視了一個事實:陳曉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管家”,他過去在永樂的時候是“主人”,到了國美之后仍然持有國美1.67%的股份,是除了黃光裕之外的第二大個人股東。
在國美收購了永樂之后,陳曉只身從上海前往北京就任,昔日永樂的部下逐漸被排除在國美管理層之外,這些人雖然也有微言,但是大體上還是比較愉快,因為畢竟陳曉讓他們多年的辛苦得到了回報——永樂的50多位高管都持有永樂電器的股票,在被國美收購之后他們都得以套現(xiàn)。我的一位MBA同學在2000年畢業(yè)后就加入了永樂,在被國美收購之后,他幸福地套現(xiàn)并當起了小老板。
如果看看其他被收購的類似的公司就能看出差距所在了。有一家公司也是賣出了幾十億元的好價錢,但是公司的股東全部是家族成員,高管們沒有得到任何的收益。
再看看國美,黃光裕時代的國美雖然給高管的薪水還不錯(其實相對于同行也算不上很高),但是幾乎從來不給他們分股票。因此,當黃光裕身陷囹圄,陳曉推行高管持股之后,國美的眾多高管們很快就站到了陳曉這邊。如果按照美國相對較為先進的公司治理結(jié)構(gòu)來看,快速增長的行業(yè)中的公司幾乎普遍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
具體再看運營管理。陳曉入主之前的國美“江湖氣”較重,干什么事情都好像是打仗,對待供應商也是極盡壓榨之能事,開店也是先搶地盤先說,不去看單店是否能夠盈利。陳曉進來之后,試圖改變這種企業(yè)文化,他提倡更加職業(yè)化的管理模式,也關了不少不盈利的門店,對老店進行改造,提倡體驗式購物,對待供應商的態(tài)度也和緩了不少。
相對于黃光裕來說,陳曉應該算是更加職業(yè)化的老板;如果是在美國,他們掌舵的兩家企業(yè)誰贏誰輸自不用說。但是在中國,情況可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前一段敗走麥城的全球第一大家電零售企業(yè)Bestbuy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在中國,先進的公司治理結(jié)構(gòu)、完全的職業(yè)化這些東西不是不好,但是卻見效太慢。當你服下“職業(yè)化”的藥丸,還沒有看到效果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別人干掉了,就像陳曉的永樂一樣。因此,更多的中國民營企業(yè)更像黃光裕時代的國美——老板一言九鼎,公司紀律嚴明,股權(quán)沒有分享機制,打起仗來不講究戰(zhàn)法,做事風格狼性十足。但是,這樣的公司往往比那些看起來更“美”的公司更有戰(zhàn)斗力,也更早到達成功的彼岸。
因此,陳曉是個好老板,卻也是個不合時宜的老板。囿于中國目前的商業(yè)環(huán)境,他在國美的改革失敗了;他離開之后,未來的國美勢必又會向著過去的國美偏移,雖然不可能完全回到過去。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不知道是應該歡呼還是應該哀嘆,反正薩特在幾十年前就曾經(jīng)說過,存在就是合理。
推薦閱讀
惠普對機構(gòu)股東服務公司的報告表示反對,稱其錯誤地解讀了惠普用于挑選新董事的程序。惠普發(fā)表聲明稱:“惠普擁有強大而健全的公司治理實踐。我們認為,機構(gòu)股東服務公司的建議基于對惠普鑒別、挑選和提名董事程序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8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