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業界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是,硬件帶來的東西,全讓軟件給拿走了。改自《圣經》的這句話傳遞了某些事情像戒律一樣亙古不變,同時還預示著基于芯片的硬件發展,成為運算創新的引擎。與此同時,編寫代碼的過程則混亂無序,難以預測,這個過程顯然落后于發展趨勢,就好比是一列“創新火車”的守車(指掛在列車尾部供車長乘座的工作車)。
我在日前撰寫的評論文章中談到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完全有悖于我們的常識。雖然該研究沒有得到太多媒體關注,但我認為它很有趣,其結論并不會得到廣泛推崇。一個由美國白宮科學技術顧問組成的獨立小組2010年12月發布的報告援引了一項研究的結論。該研究表明,從事運算工作獲得的績效收益(源于軟件算法的不斷改善)往往遠遠超過采用速度更快處理器所帶來的績效收益。
當然,芯片性能的快速提高有其“定律”,即“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1960年代初提出的,他預測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而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然而,軟件并不存在這種被IT行業奉為金科玉律的定律。
白宮科學顧問發布的報告中提到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對一項歷時15年之久的重要生產任務進展進行了調查。研究由德國科學家和數學家馬丁·格羅斯徹(Martin Grotschel)實施,結果表明,在這15年里,運算完成速度提高了4300萬倍,其中1000倍來自于處理器速度提高,43000倍則是來自軟件算法效率的改進。
專家普遍認為,摩爾定律提出的硬件性能提升速度是非同尋常的成就。但是,華盛頓大學教授愛德華·洛索斯卡(Ed Lazowska)說:“電腦專家給算法注入的智慧令軟件性能得到顯著提高,這種提升速度甚至使摩爾定律的指數級增長都看上去微不足道。”
軟件性能的快速提升在用以實施非數值任務的算法方面就很難衡量,但洛索斯卡以人工智能領域(如語言理解、語言識別、電腦視覺等)近年來的發展為例,證明更易量化的基準測試根本無法預測算法的提升速度。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軟件性能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呢?答案肯定遠比我想象的多,遠比我想象的復雜,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應該歸咎于部分專家所認為的軟件弱點。軟件是混亂、無序的,因為它完全是抽象的東西,好比沒有數量限制的建筑材料。軟件這種混亂、無序的結構為創新提供了更多機會。
其次,我的第一個觀點或許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過分夸大軟件的創新速度,忽視硬件性能的快速提升。這便涉及運算的陰陽平衡概念,即硬件和軟件密切相連——縱然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并沒有理順兩者的關系。
推薦閱讀
據國外媒體報道,從2012年開始,惠普的WebOS平臺將不僅僅用于手機、平板電腦和打印機。惠普計劃從明年開始將WebOS用于惠普所有的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 3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從2012年開始,惠普的WebOS平臺>>>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8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