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0年10月13日
地點 Novell中國公司會議室
人物 Novell東亞區總裁 張先民
中國計算機報社常務副社長兼總編輯 劉保華
本報記者 許繼楠 攝影記者 商銘
張先民從2005年開始執掌Novell中國區,這是本報與他的第二次深入對話。上一次對話是在2007年,Novell剛通過SUSE Linux實現轉型,這次對話時,Novell也在旗幟鮮明地談轉型——從操作系統廠商轉型為云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
過去幾年,中國區的業務無疑是Novell全球16個大區中做得最好的,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Novell中國仍然連年實現大幅增長。當然中國區的上佳表現并不能抵消全球的不溫不火。就在本次對話后不久,2010年11月23日,流傳已久的Novell被收購的消息終于塵埃落定。被Attachmate公司收購后,Novell將分為兩個業務部門經營:一個部門以Novell的管理技術為重點,另一個部門以SUSE Linux產品為重點。
盡管Novell作為獨立軟件公司的生涯已經結束,但這個有著27年歷史的品牌并不會結束,況且Novell仍有大規模穩定的用戶群。向云計算轉型也并非一時跟風之舉,Novell過去幾年的幾筆收購都與云計算有關。尤其在中國區,Novell與華為、中興等結成強有力的合作伙伴關系,在云計算上已經開始了明晰的行動策略。
不做觀念領導者
劉保華:現在各個廠商都在推云,我們把云看成一個產業鏈,一個供應鏈,每個廠商都在這個產業鏈中尋找著自己的定位,但各個廠商對云的描述都不盡相同,這是什么原因?
張先民:我們先不談技術,我們來談談政治。不管云計算是什么東西,云計算會給IT界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大家的一個共識。以前的IT架構都是以物理機的形式,現在的云是虛擬機的形式,光是物理機到虛擬機的變化,你就可以想象,管理軟件會發生一些變化。物理機是機器擺在數據中心,云是虛無縹渺的,安全就成為一個問題。所以云計算對整個IT的生態系統有一個顛覆性的作用。有的公司如果能夠跟上這個潮流,就起來了;有的公司沒有跟上這個潮流,就會落后挨打,這也就是重新洗牌。
云這個觀念一直在演進,以前大家提這個事情,但是提著提著就過去了,最后淪為了炒作。當時的想法是好的,就像我們用電,以前要自己買發電機,現在開關一開電就來了,到月底結賬。以前大家有這個想法,但是問題是技術跟不上,所以想法過一陣子就無聲無息了,F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了:虛擬化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了,安全的軟件也相對成熟了,網絡的帶寬也不是問題。云到了可以實現的時候。
另外還有整個IT環境成熟度的問題。舉一個例子,中國真正使用IT是在1990年,那個時候銀行是以縣級為單位的,比如你在朝陽區的中國銀行開了一個戶,可是你到海淀區取錢的時候,看不到你的名字。那個時候IT公司賺了不少錢,從應用層解決信息交換的問題。而同時期在美國,花旗銀行只有一個數據庫,客戶不管是在美國哪一個州,都可以辦理業務。后來中國銀行業,從以縣級為中心,到以省級為中心,再到中國南北兩大中心,實現了數據大集中。中國的銀行業經過十幾年走過了這樣一條路,不是中國人笨,而是中國那個時候IT環境不好,網絡等IT基礎設施跟不上。
你們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每個廠商講云都不一樣,我們不妨從政治層面來解讀。大的IT公司希望云是往他的體制上靠攏的,舉一個例子,微軟是IT巨頭,他們提出所謂的云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到后端了,前端不要了,所以微軟提出了云加端的策略,強調前端還是重要的。為什么微軟會有這個提法?因為微軟的公司的體制在這個地方。云這個事情變得不可避免了,在這個不可避免的條件下,怎么樣使微軟更強壯,而不是被淘汰,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IBM在云計算上的提法就和微軟不一樣,因為他們的強項跟微軟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微軟和IBM講的我覺得都不錯,但是他們講的不一樣。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些公司都是商業公司,在商場上,不談真理,談利益。在利益面前,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體制,他們一定會按自己的需要把云這個概念再做一個梳理。
當然定義本身并不重要。我以前是搞超級計算機的,有一次有個記者問到我們現在是第四代超級計算機還是第五代超級計算機,當時把我問得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東方人有一種思維的程序,看到一個事情希望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西方人反而是比較靈活的,一個東西就是那么回事。這個記者可能是看到某一本書,這么給超級計算機分類,我一輩子都搞超級計算機,但是我沒有看這本書,無法回答他的問題。云計算也是一樣,概念是一直在變化的,一直在發展之中的,今天的看法跟明天的看法,跟后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但本質上是始終如一的。
劉保華:Novell也提出來要轉型成為云計算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您如何給用戶把云講清楚,有沒有一個行動的策略呢?
張先民:我們回到Novell是怎么講云。首先我們必須要掂量自己的份量, 在云計算策略上,以Novell公司目前的局勢來講,想要主導IT的方向是比較困難的。微軟可以,IBM可以,但是Novell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那么強的觀念引導能力。所以在云這一塊,Novell選擇跟很多公司合作,我們跟IBM、微軟、英特爾等公司都有緊密的合作。
Novell有自己的優勢,要做云,一定要有操作系統,我們有Linux操作系統;要做云,一定要有虛擬化,我們有虛擬層;云要有安全保證,Novell的身份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很多客戶使用SUSE Linux,他們很自然會選購我們的身份認證、工作負載、安全、管理等產品和解決方案。
剛才我用銀行的數據庫來舉例,50年前花旗銀行只有一個數據庫,但是中國20年前,剛引進IT的時候,全國有1000多個數據庫。中國的IT建設有自己的特點,因此Novell在中國要有與全球不同的策略,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應該采取什么策略呢?
Novell在中國有很多很好的合作伙伴,比如華為、中興通訊、騰訊等,以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這樣的電信運營商。他們最了解國內的一些需求在什么地方。我們跟華為有著強有力的合作伙伴關系,華為現在把云計算的解決方案作為一項非常好的服務推向客戶,他的云計算解決方案是從各家公司找最好的技術放到一起,其中就包括Novell的技術,這也是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們和華為有很深的合作關系,投入100~200人開發中國云計算需要的一些特性和工具。
專注云基礎架構的服務
劉保華:Novell把原來的四條產品線并成了兩條產品線,把生命安全、ISM、SRM、OPS整合成了安全管理和操作平臺部門,另外一個部門叫合作與解決方案部門,這個調整讓我似曾相識,有一點兒像IBM軟件早前做的一個變革,IBM將軟件部門調整為中間件部門和解決方案部門,Novell這樣的一個調整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呢?是不是配合云計算的戰略呢?
張先民:這一個調整主要是配合云計算的戰略,我剛才提到了Novell在建“云”上,有Linux和相關的產品;管理云上也有一些很好的產品;我們有很好的云安全的軟件;還有評測產品。這四個產品本身都是跟云相關的,我們把它們合并成一個產品線。另外一條產品線,是Novell的一個傳統的產品線,跟云不搭界,我們就做了這樣的調整。
我們現在每人都在講云,在這樣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里面,每一個公司都必須跟上這個潮流,為了跟上這個潮流,我們做了一個組織上的調整,跟云有關的部門合在一起。更重要的一點,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大的部門以后,產品要黏在一起,而不是一些單獨的產品線單打獨斗。在云計算時代,不同的產品各自為政是很沒有競爭性的。我們要把這些產品黏成一個完整的組織架構,而不是東一個,西一個,這樣對客戶需求的反應會更快。
劉保華:這兩年出現了一股講工作負載的熱潮。Novell也非常多地談及智能工作負載管理,為什么現在業界都開始紛紛提這樣的說法呢?
張先民:云對IT架構會有很深層次的影響和改變,這個影響和改變歸根結底就是從工作負載開始的。我們學過物理,任何的物質劃分到最后,最基本的就是分子、電子、原子等。從IT來看云,搞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工作負載。 上一頁1 2 下一頁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IBM昨日對外宣布,該公司將與中國潤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angeTechnologyDevalopment)和河北省工信廳合作在河北省廊坊市“潤澤國際信息港”開工建設亞洲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企業級云計算數據存儲中心。 北京時間1月2>>>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8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