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這個詞,對于中關村的企業家而言已經算不上陌生。但是如若將你放在幾年前,置身于中國科學院的崗位,你是否有勇氣摘食“股權激勵”這只“禁果”?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已經開始思考如何理順無形資產與團隊的關系,如何既能保護國有科研資產不致流失,又能充分把檔案庫中積滿了厚厚灰塵的技術專利實現產業化。他就是北京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偉武,今年,該公司的銷售額與合同額分別較2009年增長了10倍。胡偉武坦言,股權激勵這張大旗正是龍芯發展的助推器。
股權激勵險些壓在“紅線”上
近日,中國科學院批準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股權激勵鼓勵辦法》。計算所推動數年的股權激勵改革終于獲得主管單位認可。
然而,股權激勵在幾年前開展起來卻是冒著“壓紅線”的危險。胡偉武說,“龍芯芯片研發所處的時期,是我國經濟和技術脫節的時期。以前,我們國家許多高科技技術都來自國外,而我們自己的科研成果卻經常鎖在檔案室中沒有用起來”。
“實事求是地講,國家在科研激勵體制上有一定缺失,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都屬于國家的,不能給個人,這些科研成果的隨意使用會涉及到國有資產的流失問題。”胡偉武向記者無奈地笑道。
就拿龍芯中科而言,目前,已經受到國家超過10億元的資金支持。胡偉武說,在成立龍芯中科之前,國家已經為芯片的科研投資近3億元,如果股權激勵處理不好,就會被指為國有資產的流失。所以說,股權激勵開展本身就面臨太大難度。
胡偉武有一句他常向別人提及的觀點——“無形資產和團隊結合才能成為生產力、變成錢;無形資產一旦脫離了人,就毫無用處”。他說,國家在科研制度設立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產業化的問題,不論專利有用或是沒用,所有的無形資產國家都“緊握”在手,時間長了一個個就要“爛”掉。“同時,龍芯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工業需要鋼鐵才能發展,信息產業需要芯片和基礎產業的支撐。龍芯芯片屬于基礎性的產品。要想把計算所塵封的專利實現其價值,并將之服務國家安全和社會,龍芯必須要從研發走向產業化。”
胡偉武實話實說:“當時成立龍芯中科為了理順行政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避免日后行政干預企業發展,我們要求企業人員不能‘腳踏兩條船’,必須辭職、舍棄職稱、編制,才能加入龍芯中科團隊。”
股權搭臺,龍芯唱戲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龍芯中科開始組建,最終成為一個在體制上與中科院沒有關聯的“單獨體”。最為特別的是,與其他企業不同,龍芯中科的成立,股權激勵的構建功不可沒,分明就是“股權搭臺,龍芯唱戲”。
龍芯中科制定了三步戰略。首先,中科院計算所成立種子公司,計算所和團隊各掏了一定數額的啟動資金。“讓團隊成員出一定的錢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夠保證團隊成員股份的存在。”
其次,為了解決公司發展中對資金的需求,北京市政府牽頭,對龍芯中科進行了增資擴股。同時,北京市政府的投資又帶動了社會上投資機構和基金的涌入。目前,龍芯已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承接起聯想、曙光等大型合同項目。不僅如此,第三,龍芯中科也考慮到了公司未來發展中的需要,預留了足夠的股份空間分享給后續經營團隊人員。
未來,如果公司發展得不錯,北京市和龍芯中科團隊中的股份將會拿出來,以原價給龍芯中科經營團隊,這樣早先加入公司的技術團隊和后來加入的經營團隊可以得到利益平衡。目前,龍芯中科創建以來的第一批核心科研人員都得到了相應股權,總計人數多達60余人。
“可以說,我們搭建起了從初創、融資到未來經營的全方位股權激勵平臺。兼顧各方面利益,兼顧了投資人利益。”胡偉武略有自豪地說。
胡偉武說,龍芯中科有償使用計算所專利技術,但是這些無形資產依舊屬于計算所,國家的財產沒有流失,又能實現產業化。同時,龍芯中科成立之初也沒有硬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投入,這樣,團隊在經營過程中少了很多包袱。可以說,取得了雙贏的結果。
股權激勵提速龍芯發展
現在,胡偉武的心情很是舒暢:“無論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還是《股權激勵鼓勵辦法》,都從政策上支持、鼓勵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改革。”胡偉武說,雖然國家在科研制度獎勵上有一定缺失,但是《條例》卻是一個突破。
“通過股權激勵,科研人員徹底解放了思想。科研人員的思想意識轉變很大,因為自己是股東,掏了錢、入了股,再不是為了論文為了職稱的科技工作者,原來很不在乎的東西變得很在乎了,比如對客戶什么態度,比如要研發出來的東西,要緊跟市場需求,緊跟國家戰略需求服務。以前中科院有個口號叫做‘創新報國’,我把它改成了‘創新掙錢、納稅報國’。”
現在,通過股權激勵探索嘗試,龍芯中科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一年,龍芯在應用、市場推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龍芯芯片在國家的安全領域也大顯身手,在幾十個型號的重要裝備上使用:主流數字電視企業都用龍芯設計芯片,曙光、聯想用龍芯芯片做服務器。今年光服務就有100多個項目。此外,在知識產權上,龍芯也開始主動戰略布局,申請的專利群也達到了近200項。
此外,龍芯中科還建立了積分制,依據員工來到公司的年限每年給予分數。通過員工分數與部門分數的比值可以得知該員工對企業的貢獻。這些分數未來也會成為年終分紅、企業派發股份的依據。
商報記者 張曉東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鴻海此前預計今年1-11月份的收入總計新臺幣2.06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60.66%,也是臺灣地區首家年度應收超過2萬億的企業。對于明年的預期,郭臺銘表示將不會低于今年。 12月29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鴻海董事長>>>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