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IT雜志《eWeek》網絡版今天刊文稱,雖然谷歌多項產品在2010年期間取得了 市場成功,但同樣也出現了不少市場失誤。不僅如此,由于谷歌知名度的提高,該公司還遭到了歐盟等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eWeek》為此評出了谷歌 2010年十大產品失誤和開局不利事件,其中包括谷歌街景收集用戶上網隱私信息受指責、Buzz社交網絡服務遭批評、沒能成功收購美國團購網站 Groupon等等。
《eWeek》認為,在谷歌創建以來的12年當中,2010年 可以算得上是該公司股價波動最大的一年。如果要說成績,應該說是谷歌Android手機平臺最為成功,該平臺今年向蘋果iOS發起挑戰,并在美國智能手機 市場占據第二大位置。在核心搜索業務上,谷歌今年也沒有停止不前,而是推出Instant即時搜索。此外,谷歌還推出了本地搜索服務,目的是在本地商家和 消費者之間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
盡管如此,2010年期間,谷歌也推出了一些沒有取得市場成功甚至受到強烈批評的產品,如其Buzz服務就被外界指責為有泄露用戶隱私信息之嫌。在外部收購活動事宜上,Groupon拒絕了谷歌的收購請求。或許2011年期間,谷歌將吸取今年部分失敗產品的教訓,進而推出更有市場影響力的產品和服務。
以下為《eWeek》所評出谷歌2010年十大產品失誤和不利事件:
1、谷歌街景收集用戶上網隱私信息受指責
谷 歌街景(Street View)服務收集用戶上網隱私信息受到各方指責,可視為該公司2010年最為不利的事件。谷歌今年5月承認,過去四年中,其街景服務圖像拍攝車在拍攝圖 片過程中,同時也記錄了一些通過Wi-Fi網絡訪問互聯網網民的非加密信息。谷歌稱,該公司是由于“疏忽大意”和一個程序錯誤而收集了這些信息,而不是 “有意為之”。
谷歌還表示,從未在谷歌其他服務中使用過此類消費者信息,并計劃配合各國政府部門,將此類信息予以刪除。在谷歌發布上述消息后,立即遭到了各國政府部門、消費者隱私保護組織及其他機構的嚴歷批評。
2、Buzz社交網絡服務遭批評
谷歌今年2月宣布,將推出名為“Buzz”的社交網絡服務。谷歌稱,Buzz可視為“谷歌式的共享方式”,即用戶可在谷歌Gmail郵件服務中同他人分享各類信息(圖片、網絡鏈接及其他內容),Buzz可自動加載好友的活動信息,并為用戶自動建立相應郵件發送列表。
隨 后有人士指出,Gmail版Buzz有向外界泄露用戶個人隱私信息的嫌疑。部分用戶甚至對谷歌提起法律訴訟,稱Buzz服務對他們的個人生活造成了嚴重影 響。由于Buzz推出后備受指責,目前該產品用戶量也少得可憐。預計2011年期間,Buzz服務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是徹底關閉,二是整合到谷歌目前仍在 開發的新型社交網絡產品Google+1當中。
3、谷歌解雇入侵用戶Gmail帳號的工程師
谷 歌今年9月表示,已于今年早些時候將谷歌工程師戴維·巴克斯代爾(David Barksdale)予以解雇,原因是他曾違反谷歌內部規定,擅自入侵Gmail用戶帳號。據悉,巴克斯代爾曾在谷歌西雅圖辦事處工作,負責評估谷歌服務 的滿意度。他利用職務便利,入侵了一些兒童的Gmail和谷歌語音(Google Voice)賬戶。這些兒童家長向谷歌投訴,巴克斯代爾隨后被解雇。
谷 歌當時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之所以作出解雇巴克斯代爾的決定,原因是他違反了谷歌內部嚴格的用戶隱私保護規定。我們對可登錄谷歌系統的員工數量有著嚴 格規定,并定期升級安全系統。舉例來說,我們正增加對登錄系統日志的審查時間,同時對登錄人員數量加以限制。總而言之,我們意在杜絕此類違規現象。”
4、施密特“言多必失”
在 闡述谷歌用戶隱私保護原則事宜上,該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難免“言多必失”。2009年10月,施密特在接受美國CNBC財經電視臺采訪時表示:“如果你(注:指谷歌用戶)有著不想人知的秘 密,你從一開始就不該去做(這些事情)。”今年10月,施密特在談及谷歌街景服務出現公眾房屋圖片問題時,稱如果用戶不愿意看到這種現象,他們可以“考慮 搬家”。
對于上述言論,施密特后來稱自己只不過是“開玩笑”而已,但多數消費者并不認為施密特的這些說法很“幽默”,多家消費者隱私保護機構對施密特本人提出嚴歷批評。
5、歐盟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
歐盟已經對微軟和英特爾展開長時間反壟斷調查,這兩家公司為此支付了巨額罰款,以確保自己能夠繼續在歐洲市場開展業務。歐盟今年11月底宣布,將對谷歌正式展開反壟斷調查。在此之前,歐洲多家電子商務網站向歐盟投訴,稱谷歌濫用其搜索業務優勢地位,致使這些網站利益受損。
6、谷歌收購ITA交易受調查
谷 歌今年7月初宣布,計劃以7億美元收購美國航班信息軟件開發商ITA。通過該交易,不但將使谷歌在線旅游搜索的實力得以大幅提高,而且能夠獲得有關航班信 息的數據來源控制權。事實上,Kayak.com、Orbitz.com等旅游信息搜索網站以及微軟必應(Bing)也使用ITA軟件。
在 谷歌宣布上述消息后,美國多家旅游搜索服務網站聯合請求美國司法部阻止該交易,原因是認為該交易完成后,將導致谷歌壟斷美國旅游搜索服務市場。目前美國司 法部仍在就該交易進行反壟斷調查。對谷歌而言,該交易久拖不決,無疑將給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假設谷歌收購ITA的交易已經完成,則谷歌當前已經能夠推出 性能更好的旅游搜索服務,從而為該公司帶來更多收入。
7、谷歌收購Groupon遭拒
本 月初有報道稱,谷歌提出以53億美元收購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同時承諾向后者支付7億美元的盈利能力獎金,即總交易額可高達60億美元。但該建議 遭到了Groupon的拒絕。由于媒體大量報道了谷歌計劃收購Groupon的消息,Groupon知名度也大幅上升。
早在去年期間,谷歌曾提議收購美國商鋪評論網站Yelp,但雙方最終未能達成實質性協議。業界人士認為,谷歌收購Yelp、Groupon計劃受挫或許表明,谷歌對于科技創業公司的吸引力正逐步減弱。
8、Chrome OS操作系統褒貶不一
谷 歌去年11月公布了其Chrome OS操作系統的技術詳情和上市計劃,表示該操作系統啟動時間最多只用7秒鐘,且絕大部分計算任務是基于互聯網操作。外部開發者可修訂Chrome OS的源代碼,并能夠在虛擬機中運行該平臺,以測試各種網絡應用程序的兼容性。谷歌當時稱,如果進展順利,Chrome OS將于今年年底前正式發布。
但谷歌CEO施密特今年11月表示,Chrome OS將在“今后數月內”發布,即發布時間將推遲到明年初。對于Chrome OS上網本的市場前景,看好者有之,唱衰者亦有之。
9、谷歌網絡電視Google TV項目受阻
今 年5月,谷歌透露了其網絡電視Google TV計劃,其主旨是為了實現互聯網同傳統電視節目的聯姻。但Google TV計劃進展并不順利。首先是各大電視網絡服務商對于谷歌該計劃持觀望態度,其次是谷歌必須同電視機硬件制造商合作,以推出支持Google TV的電視機及外圍設備。預計2011年期間,除非各大電視服務商愿意合作,否則Google TV項目仍難有較大起色。
10、關閉谷歌波浪服務
谷 歌波浪(Google Wave)為谷歌開發的實時通信協作工具平臺。利用該平臺,用戶可實現共同編輯文檔等協作活動。谷歌去年5月宣布了谷歌波浪開發計劃,并對外開放了相應代 碼。盡管如此,谷歌波浪一直面臨著用戶量過少的挑戰,并導致谷歌今年8月宣布,將不再繼續谷歌波浪的后續開發。今年9月,谷歌對外開放了谷歌波浪的源代 碼。谷歌地理位置服務副總裁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上月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谷歌波浪市場表現并不盡如人意,“我們已經從谷歌波浪當中吸取了教訓,其實當初我們可以采取別的方式來推出該產品。”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AdobeCFO加勒特表示:“雖然事情到了蘋果不希望運行Flash的程度,但人們仍將使用我們的工具來創造內容。”他表示,數字內容的爆炸性增長和數字設備的增加將對其預測形成支持,即Adobe2011年的營收將會增長10%。 Adob>>>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010年谷歌十大失誤:Chrome OS爭議 網絡電視受阻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