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新芯如被外資收購,這對我國產業將是致命的打擊!”這句令人觸目驚心的斷言總算沒有成為現實。
10月29日,中國內地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0981.HK,以下簡稱“中芯國際”)和武漢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注資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新芯”)。
武漢新芯是我國中部首個12英寸半導體制造項目。該廠一期工程總投資達100億元,2008年正式投產。此前,它一直由中芯國際代管運營,但今年下半年傳出要另謀主人的風聲。
中芯國際收購武漢新芯的消息意味著此前試圖并購新芯的美國美光夢已破碎。一條極其重要的芯片生產線留在了本土企業手中。
“武漢保衛戰”
據武漢新芯的一位高管對《IT時代周刊》透露,在美光之前,臺積電已談過一輪。
該高管聲稱,年初以來他一直跟武漢市政府互動,由于它是全球半導體代工龍頭,不缺資本、技術、訂單,而武漢新芯重要客戶飛索那時恰恰申請了破產保護,加上原托管方中芯國際運營局面不樂觀,因此,武漢新芯確實仔細考慮過與它的合作。
但是,與臺積電的合作會遇上政策風險。臺灣地區一直嚴控半導體業西進內地市場,至今未開放12英寸項目。此外,由于臺積電與中芯國際之間的糾紛,導致其在內地市場留下霸道印象,業內有多名權威人士反對這一交易。最終,臺積電的并購申請沒能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
而就在臺積電談判時,美國美光也在活動。美光公司是世界第二大內存芯片廠,是美國500強企業之一。幾年來,它一直在尋找外部資源,拓展亞洲市場。之前在與日企爭奪與臺企的戰略合作中沒占到便宜,困境中的武漢新芯找到了最好機會。
據稱,在談判期間,美光提出了優厚條件,答應雙方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以重金與技術入股,期望能控股運營,雙方一度接近簽約階段。關鍵時刻,主管部門也意識到外資入主后的產業風險,最終終止了與美光的談判。
武漢新芯與美國光美的談判之所以功虧一簣,是因為近來本土半導體業似乎陷入被外資瘋狂抄底的危局,這已經引起國內半導體產業人士的警惕。
10月16日,美國德州儀器宣布將以現金與其他投資形式收購由中芯國際代成都市政府管理的成芯半導體制造公司,首期投資額約2.75億美元(約合18.3億元人民幣),其在國內第一家生產制造廠將更名為德州儀器半導體制造(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儀”)。
這對于德州儀器而言顯然是項劃算的買賣。截至目前,該項目總投資外加固定資產總值大約40億元人民幣,所以成芯內部消息人士說,交易一達成就等于德儀賺錢了。德儀不但獲得了生產設備,還得到一間巨大的毛坯廠房,未來將用于擴產之用。這讓許多人士質疑過成都方面的“賤賣”舉動。
據本刊記者了解,半導體業的高端技術只集中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尤其是美國,對全球半導體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眼下,美資在國內的收購除了是擴充產能的需要外,更是為了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在中國市場迅速建立起產能,滿足中國的需要。
作為本土的半導體廠商,中芯國際、宏力、華宏等的自我生存能力一直不妙,不少企業是完全仰賴著政府和銀行信貸支撐著。目前,國內的高端半導體產業可以說是外資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如今成芯被已轉讓給德州儀器,萬一武漢新芯也被外資全盤收購,這些代工廠的缺失只會導致國內半導體的基礎越發的脆弱。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與振興規劃》強調了這一產業的自主可控性,‘十二五’規劃中,也是重點編制的戰略產業之一。”iSuppli半導體產業高級分析師顧文軍說,由于美國美光不是代工模式,如果武漢新芯賣給它,那么本土設計業將喪失制造平臺。
顧文軍解釋道,成芯只是8寸廠,并且不是國內唯一的模擬圓晶廠,而武漢新芯則是全新的12寸廠,又是唯一的存儲芯片代工廠,如果武漢新芯被收購改編成為一家外資企業的生產線,而不是一家開放的代工廠,那么這對于國內剛剛起步的存儲產業來說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此前,國內一些在武漢新芯生產的芯片設計公司已經開始被迫在海外尋找合作伙伴了。
因此,不少憂心中國芯片產業的人士喊出了“武漢保衛戰”的口號,許多人為此不停奔走。身兼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中芯國際董事長的江上舟,以及其他業內人士就曾多次與武漢新芯方面溝通,并向更高主管部門陳情,力主新芯繼續由內地經營,中芯國際最后拿出一份能充分照顧武漢政府和武漢廠的方案,終于在最后關頭挽回了武漢新芯對中芯國際曾經失去的信任和信心。 上一頁1 23 下一頁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盡管三季度表現相對強勁,上個月戴爾還是停止了其通信解決方案部(CommunicationsSolutionsGroup)的工作,表示公司認為移動設備不再是以消費者為核心目標。 精彩推薦 北京時間12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市場研>>>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