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板能否成為本土“蘋果”的誕生地,業界爭議不休。金融學者吳曉求日前在第十二屆高交會上表示,經過一年的運行,創業板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很多的憂慮。對于創業板未來的市場發展,吳曉求認為要促使創業板成為孕育未來領袖企業的搖籃,未來中國的微軟、蘋果、谷歌就可能在其中產生。
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堪為全球創業板典范,而蘋果等IT旗艦企業的誕生則成為其成功運行的重要標志。但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美國“蘋谷微”神話的撰寫離不開體制性創新,同時也不能脫離歷史條件與大環境,與彼時美國經濟轉型熱潮、人才輩出及創業板制度鼓勵等客觀背景關系密切。而這些催化要素在當前的中國創業板市場則有另一番演繹,復制本土“蘋果”的前景遠不樂觀。
縱覽美國股市,在每個轉型期過后10年到20年,都會出現一批新經濟的“巨人”。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給IT業注入了大量的資金并給以政府支持,蘋果、微軟等公司正是借助這場IT熱潮一舉成就了“霸業”,并漸次問鼎股市市值排名。其間,憑借風靡美國的視窗造作熱,讓微軟得以通過IE與W indow s 98捆綁免費提供的策略,在瀏覽器市場一舉擊敗了“前輩”網景公司,成就了在IT市場的霸業。需要提及的是,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與比爾·蓋茨,均誕生于1955年,他們在人生的專業天賦活躍期恰逢公司崛起良機,由此產生的“共振”效應加速了IT巨頭誕生。當然,這些曾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得以最終傲視群雄,與美國創業板市場強大的孵化功能關系最為密切。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準入門檻不高,其首日竟有2800多只股票同時上市,但公司上市后卻面臨著挑剔的投資者以及較大的退市風險。在“舊人哭新人笑”的歷史更迭背后,是新興企業憑借科技實力向傳統行業的挑戰。但創新同時意味著大筆研發投入與失敗考驗,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潛力的公司才可能“笑到最后”。
相形之下,中國IT企業已鮮有成為“蘋果”的可能性。時至今日,全球IT行業已由初創走向成熟,創業激情紛紛在綠色經濟領域尋求落腳點,政策扶持也更加青睞新能源產業,國內IT企業面臨激烈的同行業競爭,失去了“先入者得天下”的時代良機。而從專業人才看,因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國上世紀 50年代生人大都錯失學習時機,產生了10年左右的人才斷檔。
當中國60后與70后IT精英馬云、李彥宏、馬化騰、丁磊、陳天橋一展身手之時,只能在喬布斯與蓋茨身后另辟蹊徑了。更進一步講,中國剛滿周歲的創業板市場尚不具備打造IT巨擘的沃土。為了不給主板市場帶來震蕩因素,主管部門設置了較高的創業板準入門檻。雖然目前上市的公司大都具有“兩高一新” 的特色,但其所屬產業依然偏于傳統,缺乏深度創新能力,且大都已進入穩定的發展階段,初創企業能上市融資者寥寥無幾。客觀而言,我國創業板市場更像是另外一個中小板,甚至是一個微縮的主板市場,市場本身鼓勵“創業”的特征并不明顯。而既有創業板上市公司,則因頻頻超募、非主業發展、高管離職套現等問題廣受詬病。許多創業板上市公司在短視逐利下推高了市盈率,卻在浮華幻影之中忽略了永續發展的主線,培育民族企業巨擘的希望也因此而難免遇到挫折。
打造中國的“蘋谷微”,體現了國人培育民族企業的良好夙愿。但無論是時代熱點更迭,還是國內創業體制培育,均對中國“蘋果”的誕生產生了掣肘。既然美國IT旗艦的輝煌無法復制,我們不如潛心研究制度創新,最終才能挖掘創業板的中國歷史奇跡。(作者系經濟學博士)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ARM控股公司正在為其芯片技術用于GoogleTV(谷歌電視)軟件與谷歌進行談判。GoogleTV軟件旨在把互聯網內容傳送到在各個地方的電視機。 精彩推薦 11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ARM控股公司正在為其芯片技術用于Goog>>>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專家稱創業板難以孕育中國微軟蘋果谷歌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