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口水仗到鬧上公堂,直至員工現場對罵,360與騰訊之間的“隱私大戰”正一步步升級。喧囂的背后,最具權威性和話語權的主管部門仍在沉默,令廣大用戶無所適從。
9月以來,騰訊與360之間戰事頻傳。一個與隱私有關的爭論,令雙方從網絡、平媒上的相互指責與“揭底”,發展到即將對簿公堂,甚至發生了雙方員工當眾互罵的鬧劇。
據《法制晚報》報道,10月18日下午,在央視某節目錄制現場,在討論“360有沒有權利監督”、“360隱私保護器是否是不正當競爭”、“360免費商業模式是否是惡性競爭”等話題時,360總裁齊向東及律師團成員與騰訊方面的辯論對手展開論戰。節目錄制的后半段,雙方員工開始對罵,“流氓”、“縮頭烏龜”等攻擊性語言充斥現場。
據一位自稱參與了當天節目錄制的人士回憶,現場120個觀眾座位中,“騰訊的人占了三分之二,而且是提前入場”,成為雙方發生爭執的“導火索”。
目前,兩家公司均已對對方提起訴訟。分析人士表示,這場混戰的背后,是雙方對安全領域巨大利潤“蛋糕”的爭奪。《經濟參考報》文章援引中投顧問研究員蔡靈的觀點指出,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盛行以及國內個人、企業信息安全意識的提升,殺毒軟件和網絡安全軟件的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其“億萬市場”的價值不言而喻。
文章同時援引業內人士王一江的分析指出,未來幾年內,國內殺毒軟件和網絡安全軟件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100億元到150億元。如此誘人的領域,自然成為商家必爭之地。
無論孰對孰錯,這場爭斗必然要有個“說法”。而最有決定權的,則是國家相關監管部門。《法制晚報》披露,雙方在18日的“吵架”現場,均隱約地把責任推向了主管信息化的工信部。但截至今日,工信部對此仍未有表態。
《南方都市報》文章指出,無論是工信部、還是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做出權威結論的時刻已經到來,勿讓用戶的電腦成為硝煙彌漫的“戰場”。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在所有收購案例中,這些收購都是“戰略性的”,而不是“金融性的”。事實上,很多大公司把收購作為彌補自身發展劣勢的一種方法。 精彩推薦 你是否對IT巨頭吞并小公司的舉動感到疑惑不解?《Built to Sell》作者John >>>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