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兩年多時間,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全世界都心有余悸。在金融危機還未大規模蔓延,國內還在“雙防”(防經濟過熱、防投資過熱)之時,重慶已嗅出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險信號,采取一系列激勵措施,調整產業結構,搶占先機,實現了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重組。迎戰金融危機,重慶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還“無中生有”地讓筆記本電腦產業逆勢崛起。如今,世界經濟觸底反彈,重慶加速發展,GDP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前三,2008年增長 14.5%,2009年增長14.9%,今年前9月增長17.1%,贏得了世界資本的青睞。
“重慶是見勢早、動手快,所以經濟‘后下水、先上岸’,才取得如此成績。”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說。
提前半年備“棉衣”
2008年4月,重慶一項旨在激勵經濟發展的7條措施出臺。
2008年早春,由市委書記薄熙來帶隊,重慶黨政代表團造訪沿海五省市,簽訂數百億的投資合作協議。“當時在那兒就聽到一些消息,后來我們評估美國的次貸危機,可能對中國的出口造成重大影響。”當時隨團訪問的楊慶育回憶說,那時沿海一些省市已開始遭遇出口難題。
于是,重慶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決斷。2008年4月,一項旨在激勵經濟發展的7條措施出臺。例如:動用財政資金儲煤100萬噸;對出口企業給予技改補貼;在全國率先啟動小額貸款公司扶持中小企業;將西部大開發鼓勵類產業15%的企業所得稅,由工業領域擴大到外貿、物流及建筑業等領域。
“智者見于未萌,這7條應對政策,早于國內其他省份近半年。”楊慶育說,當時,防經濟過熱、防投資過熱的“雙防”依然是國內一致的聲音。
到2008年9月時,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最終將世界經濟拖入了“寒冬”。而重慶早在半年前,就已備好了“過冬的棉衣”。
“組合拳”迎戰危機
2008年7月,重慶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于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定》。
“訂單下滑,工廠減產,海外客戶付款能力大降,還好,一切都過去了!”談起2008年8月之后的日子,重慶宗申產業集團董事長左宗申感慨地說,“應對金融危機,不是我們自己在戰斗。”
“我們提早就預見,外需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楊慶育說,重慶地處內陸,金融危機的沖擊來得相對遲緩,但如何抓住因危機而產生的產業大轉移機遇,促進投資,是我市擴大開放的關鍵。這不僅是對境外開放,也包含對市外資金開放。在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重慶成為內陸投資的“洼地”,資金大量流入,到目前已引進資金超過千億元,為重慶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9月,全國經濟回落勢頭已經明顯,我們審時度勢再推5條政策,防止經濟過快下滑。”楊慶育說,這次的措施主要針對企業應交的養老保險、稅收、費用等進行緩收、減收或者降低。
重慶秋田齒輪董事長付中秋是這個政策直接受益者之一。“其實從8月份開始,我們的海外訂單萎縮就非常明顯,每月幾乎以10%的速度在遞減,還好市政府9月份出臺的‘五條措施’,給我們減輕了不少壓力。”付中秋說。
隨后,中央也迅速調轉船頭,由“雙防”轉為“保增長”,規模龐大的4萬億投資計劃出臺。11月初,重慶結合經濟現狀,提出3年投資1.5萬億的“暖冬” 投資計劃。但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并未終止,2008年12月,我市又整合出臺12條舉措;2009年2月實施惠臺政策8條;同年4月再推外貿發展38 條……
“如此密集地出臺激勵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在發改委系統工作20多年,也從未見過。”楊慶育說,這為重慶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贏得了主動權,實現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預期目標,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GDP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前三,2008年增長 14.5%,2009年增長14.9%,今年前9月增長17.1%。 上一頁1 2 下一頁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不過,一時的銷售熱潮并不意味著永恒。“在山寨產業,一切都是短暫的。”在談及整個山寨ipad產業的周期時,不少山寨廠商卻流露出了擔憂,山寨ipad產品應該可以做到明年的四月份左右,再往后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因為>>>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