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公司已經正式停止成都和深圳的代管業務。”11月3日,中芯國際(SMIC,0981.HK)總裁王寧國表示,未來,公司除了協助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稱“武漢新芯”)半導體12英寸廠的營運外,更要積極擴大北京12英寸廠產能。自中芯國際進入“王寧國時代”以來,正逐步修正各項業務,以希望聚焦于盈利較佳的領域。
11月3日,中芯國際公布第三季財報轉虧為盈,稅后凈利潤3044萬美元。
當前,中芯國際希望加緊籌資,擴大產能,以實現持續盈利目的。有消息稱,公司正與中國政府洽談注資事宜,或將獲得5億美元,以擴大北京晶圓廠的產能。
業內認為,這些年來,中芯國際多獲益為中國大陸政府的支持,而公司也以中國本土半導體產業領頭羊自詡。可惜的是,自2004年上市以來,中芯國際從未實現過全年盈利。
業務調整
王寧國所指的“停止兩地代管業務”,曾一度是中芯國際低成本擴張的途徑——通過當地政府投資建立工廠,中芯國際予以代管,向其輸送技術和人才,并收取費用,同時獲得優先回購的承諾。
中芯國際負責運營管理的成都成芯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下稱“成芯”),投資方為成都市政府下屬公司,經營一條8英寸的半導體生產線。
今年9月,中芯國際失手成芯的回購,被全球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正式接盤。據了解,失手主因是地方政府對成芯的盈利不抱希望,再加之中芯國際本身年年虧損,又經歷人事調整,無暇兼顧。為此,業內曾擔心中芯國際會再次失手武漢新芯。武漢新芯是中部首個12英寸半導體制造項目,更為中芯國際所看重。
武漢新芯自投產以來,持續虧損。中芯國際和武漢政府商議后,決定改變過去的托管合作模式。
10月29日,中芯國際與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兩年內,中芯國際將向武漢新芯注資10億美金,雙方合資生產12英寸集成電路芯片。“雙方的合資公司,總投資額將達45億美元,3年內實現成為國內最大的高端芯片生產廠。”王寧國介紹。
不過,中芯國際眼下顯然無力向武漢新芯注資。此外,有市場消息稱,中芯國際還在與大陸政府洽談注資,以擴大北京晶圓廠的產能事宜。公司希望通過產能擴張,達到持續盈利目的。 上一頁1 2 下一頁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根據郭臺銘的表述,“萬馬奔騰”計劃鼓勵員工回到五、六線城市的家鄉創業,一方面幫助員工增加收入,同時為富士康建立零售渠道。富士康向愿意參與計劃的員工提供免息貸款,并提供專業維修培訓。 精彩推薦 醞釀已久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