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電腦賣場遭受國美、蘇寧等3C賣場和電子商務夾擊而面臨舉步維艱之際,一種嶄新的IT連鎖賣場開始嶄露頭角并將逐步在全國遍地開花。
這家類似3C賣場、與國美僅有一字之差的和美數碼港日前在廣州甫一試業便在業界引發軒然大波。按照和美的規劃,廣州只是起步,未來的連鎖IT賣場將遍布全國各地。而前期計劃開店100家左右,后期將采取加盟方式。以廣州和美數碼港前期投入千萬元計算,前期100家店的總投入將達到數十億規模。
讓人矚目的是,國美與和美,幾乎是同一時間“抱團”殺入到廣州IT商圈的核心地位--天河電腦城商圈的腹地,此地素來被稱為廣州IT商圈的風水寶地,此前百腦匯、賽博等多家電腦賣場巨頭均想拿到該地段最終無功而返。而且,國美與和美實則連為一體--1-2樓是國美、3樓是和美。和美數碼港負責人吳美高調向記者表示:“未來有國美的地方就有和美。”
記者發現,和美數碼港的操盤方廣州和美置業有限公司,實則是一家專門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浙商企業,也是地地道道的浙商炒房團,先后在房地產、紡織、服裝、皮具等市場取得不俗業績,如今把目光瞄準了IT連鎖賣場。
看準傳統賣場邊緣化危機
記者從多方調查采訪了解到,讓和美殺入電腦連鎖賣場最為直接的原因是,目前傳統的電腦賣場正面臨邊緣化危機。
自上世紀末國內開始出現電腦城,其后經歷近20年發展,傳統的電腦賣場完成了從電腦城--電腦大賣場--IT數碼廣場的變遷,而自始至終的這些變化,更多的體現在名稱上的改變,傳統電腦城始終沒能改變大、全、亂的整體形象。
據親歷者回憶,電腦城出現之初,當時電腦業完全處于賣方市場,根本不愁銷路。親歷國內第一個電腦城興起的現任太平洋數碼廣場總經理譚臺明回憶說,當時裝一臺電腦能賣一兩萬元,利潤至少有3000元,高的能達到六七千元,普通的一個鋪面一天都有三四萬元的收入,一年下來差不多是2000多萬元的銷售總額。
然而3C賣場的出現并遍地開花一舉打碎了電腦賣場的好夢,3C賣場亦被稱為傳統電腦賣場的“死對頭”。更為致命的是,3C賣場開始了蠶食鯨吞傳統電腦賣場的步伐。而這種“蠶食策略”一開始就從外圍向IT電腦賣場集中營展開圍攻之勢。
拿廣州來說,以天河崗頂IT商圈為中心的地帶一直是電腦賣場的集中營。2005年前后,以國美為首的3C賣場就開始在離崗頂IT商圈不到2公里的天河東路安營扎寨。
2007年年初前后半年時間,不斷有新興的電腦賣場開始在廣州市場扎堆出現,當時僅半年時間內便有7家電腦賣場相繼開業:百腦匯廣州店、頤高二期、頤高西門口店、偉騰、昊源3G、海印總統店、天河T-BOX(天河倉數碼博覽)。這7大新興賣場中就有4個選址在天河崗頂IT商圈。
隨著崗頂IT商圈電腦城扎堆式增加,這個地區賣場的競爭亦空前激烈。整體市場份額沒什么變化,而賣場的擴容量卻超過200%,這樣一來,賣場之間的爭奪也近乎慘烈。伴隨一些賣場因經營壓力而陷入困境,3C賣場立馬嗅了其中的機會。
2008年開始,國美就頻繁與崗頂商圈的各大電腦賣場開始接觸,以租用電腦賣場整個樓層的方式展開合作。由于不少賣場面臨生存壓力,國美的這招果然奏效。
首先被攻克的是頤高二期,國美當初的策略是租用該電腦賣場的二樓開設3C賣場,此后不到一年時間,整個頤高二期已徹底被國美拿下。
其后,國美便將觸角延伸至周邊的電腦賣場。“國美多次與當時崗頂商圈的百腦匯等賣場巨頭展開談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賣場資深人士告訴記者,“與太平洋電腦城只有一墻之隔的南方電腦城也一直是國美獵捕的目標,由于該電腦城一直存在債務糾紛,國美也是頗費周折。”
隨著3C賣場不斷從外圍殺入到傳統IT賣場的腹地,此前IT產品銷售的主流渠道電腦賣場亦連接遭遇到交易量的下滑的危機,反之,3C賣場的IT銷售量卻呈大幅攀升之勢。
一份來自蘇寧的統計數據表示,2009年下半年以來,蘇寧廣州各店面電腦產品的銷售量已趕超了傳統電腦賣場。由于勢頭太猛,近年來,PC巨頭也紛紛優先給3C賣場不少支持和特供政策。傳統的電腦賣場亦開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邊緣化危機。
廣州是珠三角乃至全國電腦賣場的縮影。如今,而不少PC界大佬也都在不同場合公開發表“電腦賣場邊緣化”言論,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近年來,PC廠商與傳統電腦賣場的各種矛盾和紛綸亦在日益加劇。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進入論壇>>
(責任編輯:佳節)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 如果你對網站有好的建議請點擊網站建議發表你的建議。
推薦閱讀
兩款應用都已經在AndroidMarket上架,提供免費下載。 精彩推薦 Google都能給汽車導盲了 ,行駛速度慢的 多盲人自然也不在話下,他們已經以Google Labs的名義推出了兩款Android應用,使用細節可以在他們的Eyes-Free博>>>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3356.html